Page 16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16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下)
念避之。 4
体制与民情之间实际存在的空间或缝隙,可造成不同治理层级或
治理维度之间的微妙周旋。民情中的诸多习俗、文化或制度,可拿来作
为对抗体制入侵的“弱者的武器”,如斯科特( 2007 )所说的那样,农民利
用各种地方文化所提供的微观技术和隐匿网络,开展自卫性的游击战和
消耗战。根据体制运动和知识转型的情势,民情的逻辑亦可用来转化体
制性的制度安排,如某些乡镇企业名义上为集体所有、实则为家族网络
所支配,或如依情理原则而进行的司法调解,或如社会学研究中常说的
“变通”现象,都是依据民情默会的合意原则而形成的常规性体制治理的
转换。此外,民情也为地方政府的基层治理提供了可调整、挪移和衍变
的制度空间和应对机制,扩展了基层政府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同时也扩张了它的体制治理范围(周雪光, 2011 )。
可以说,体制、知识和民情等不同维度上的治理机制,从不同方向
上拓展了不同的治理逻辑,并相互作用成为一个多元复合的治理结构。
它们不仅可以重新界定经济活动中的占有和经营关系,同时也可以在
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中,形成主导这些经济关系的不同尺度和
准则。乡镇企业发展中曾出现的不同模式,其形成差异的根源不仅在
于各种占有关系的不同组合方式,经营上不同的合约和代理关系,也在
于在不同治理面向上表现出来的治理关系的差别。现在,我们来考察
这一点。
(二)经验考察:乡镇企业的多向度治理关系
1. 双轨治理体制
从体制的角度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勃兴;而没有
20 世纪 80 年代在体制改革中所遵循的“双轨制”,乡镇企业的勃兴也
4. 在这一点上,陈寅恪的风俗史研究堪称典范。在有关魏晋社会的研究中,陈寅恪不拘泥于
单纯的制度史、观念史或单向度的社会史范式,而是从各种社会和文化构成因素的共相和逻
辑节点入手,来论述能够以一点带出整个面的解释脉络。在“天师道”研究中,他步步考证当
时风俗构成的诸种因素,最终撇除了制度、思想及实利政治运作的通行解释和成见,而得出惊
人结论:“东西晋南北朝时之士大夫,其行事遵周孔之名教(如严避家讳等),言论演老庄之自
然。玄儒文史之学著于外表,传于后世者,亦未尝不使人想慕其高风盛况。然一详考其内容,
则多数之世家其安身立命之秘,遗家训子之传,实为惑世诬民之鬼道,良可慨矣。凡前所举此
时期宫廷政治之剧变多出于天师道之阴谋,考史者自不可得而忽视。溯其信仰之流传多起于
滨海地域,颇疑接受外来之影响”(陈寅恪, 1992 : 189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