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13年第2期
P. 21
社会· 2013 · 2
凸显体制改革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在增量上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才能逐步明确政治治理的新方向;通过搁置姓
“资”姓“社”问题,看看哪一种发展路径更有成效,才能有机会进一步确
立改革体制的政治正当性。邓小平( 1993 : 164 )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的
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
革的成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把农村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城市,进行
了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对于要不要改变农村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邓小平( 1993 : 371 )说:“我说不能动,”因为,“一动人们就
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 9
就此而言,承包制改革颇像是一场内涵着一种新的国家治理理念
的政治运动,而率先在农业或乡村工业领域实施的试验,则是这一体制
改革的序幕。不过,掀起这场政治运动的路径是遵循双轨制的原则来
进行 的。 它 不 像 以 往 的 政 治 运 动 那 样,通 过 专 断 权 力 ( 犪狉犫犻狋狉犪狉 狔
狆 狅狑犲狉 )从个人或中心体制的单向意志出发来实施全面动员和全面参
与(周雪光, 2012 ),而是从边缘(而非中心)、从体制外(而非体制内)起
步,在体制内外之间建立一种循序渐进的突破与制衡、刺激与反应的转
变次序。具体来说,就是将农业领域联产承包的成功经验推进到乡镇
企业的工业化改革,从乡村工业的承包制改革推进到国营企业的承包
制改革,再进一步推进到行政体制改革的范围(财政包干制改变了原有
的中央与地方的单向治理关系),甚至最终专门拿出几块地方,在经济
特区另搞一套体制来推行改革意志。 10 在每一次承包制改革的节点上,
增量部分都从体制外出发实施制度创新,引发对相应的存量体制的剧
烈刺激,同时又依托相应的存量体制而获取资源,借助市场化途径获得
竞争优势。
9.1983 年 1 月,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
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
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同月,邓小平在同国家计委、国家
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的谈话中说:“农业搞承包大户我赞成。现在放得还不够。农业文章
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
10. 杨小凯认为,经济特区实际上是对台湾地区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
区的直接仿 效。参 见:杨 小 凯, 2011 ,《百 年 中 国 经 济 史 笔 记》,引 自 豆 丁 网: 犺狋狋 狆 :// 狑狑狑.
犱狅犮犻狀.犮狅犿 / 狆 -221244259.犺狋犿犾 。
· 1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