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92

道德、政治化与抽象的世界主义


   尔干在当时的欧洲看到了某种一体化和共同意识形成的趋势。
       第二,涂尔干从集体意识性质的转变来看待普世道德和人类意识
   的初步形成,随着社会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环节社会所具有的特殊性
   的集体意识和道德观念会逐渐让步于更为普遍性的集体意识和道德观
   念,因此,人们可以看到的将是集体意识不断趋向普遍性。“随着我们
   不断的进步,我们看到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已经摆脱了世界某一地区、
   某一人群的地域条件或民族条件,超越于所有特殊的事物,逐步达到一
   种普遍性。我们可以说,道德力已经根据普遍性或分散性的程度具有
   了一种等级秩序。”(涂尔干, 2006犮 : 58 ) 9 如果按照这种思路推理下去,
   民族国家该何去何从?与世界主义相比照,爱国主义无疑也是特殊的
   集体主义,是否也应该在不久的将来消亡?世界城邦是否在不久的将
   来可能实现?人类的道德意识将进化到什么程度呢?
       正是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看到了爱国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巨
   大张力。涂尔干意识到,如果我们承认道德意识不是天生的和先验的,
   不是个人内心固有的本性,而是社会的产物,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人
   们之所以成为道德存在,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既定的社会之中。而我们
   今天还没有看到比我们所知的社会更大规模的社会,并且国家是既存
   的有组织社会的最高形式,如果是这样,爱国主义就有存在的必然性。
   然而,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确实看到了集体意识的普遍化趋势。那
   么,涂尔干本人又是如何来消解这种张力的呢?
       涂尔干的思路是将国家理想与人类理想融合起来,从而消解爱国
   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矛盾。“因为每个个别国家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成
   为中介机构,并借此实现这种普遍的观念。如果每个国家拥有自己的


   9. 笔者认为,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发,涂尔干不可避免地会走向对世界主义的褒扬和同情,
   与此相应的是他对爱国主义的某种谨慎批评,这些观点在《社会分工论》中已经有极为清晰的
   体现。但涂尔干思想的转折点恰恰也在这里,即基于分工形成的团结,或者说基于差异性形
   成的团结,在后期涂尔干看来,是不稳固的,所以他还是回到了基于相似性形成的团结维度上
   去了。这尤其表现 于 涂 尔 干 在 《宗 教 生 活 的 基 本 形 式》中 对 “神 圣 人”的 建 构 上 (涂 尔 干,
   2006犱 ;孙帅, 2008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涂尔干基于分工而对世界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评
   判,就不得不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实际上,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涂尔
   干在《社会分工论》中的观点并没有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在对道德要素的分析中,涂尔干的
   立场就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涂尔干深切地感受到群体对于道德形成的重要性,或者说道德
   的基础在于实质性群体,这种实质性群体必然是社会交往频繁和实际生活在一起的群体,而
   超越民族国家的人类群体或者人类群体还无法形成道德生活的基础。

                                                           · 8 5 ·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