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74

方法论与生活世界


   验以及经验形式加以理解。对于舒茨( 犛犮犺狌狋狕 , 1967 : 139 )来说,“社会
   世界完全不是均一的,而是具有多重形式结构的”。所以,如果我们仅
   仅基于对日常生活 10 所作出的理所当然的认知而开始社会科学的研究
   的话,那么,对于抽象人的理解显然会成为以今天美国式的定量社会学
   为标准的基本理据所在。而这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上,都已经被
   米尔斯( 2001 )、奥 尼 尔 ( 1972 )等 人 以 批 判 的 态 度 讨 论 过。 叶 启 政
   ( 2001 )也针对现代统计技术的发生学曾明确指出,这一做法的“迷思即
   在于把整个历史与文化条件抽空,以为统计概念与其方法理路本身,具
   备有客观地检证具普遍校准之科学真理的能耐。殊不料,他们长期所
   依赖的概念———如中央趋势与离散度这两个‘客观’的‘神癨’性概念,
   本身其实就是特殊文化与历史背景底下的特殊概念产物。说穿了,它
   们只是启蒙理性带来的一种特殊‘魔咒’,一被沾用上了,就必然把特定
   的文化与历史意涵一并地承担下来”。
       然而,另一方,我们也必须注意前面论述过的舒茨对于韦伯的扬
   弃,即去掉了过于强调主体内心价值决断性的主张,而代之以温情的我
   群群体。对于舒茨来说,科学不过是现代社会的多重世界之中的一种,
   不能简单地对应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过渡到科学自然需要一种跃迁,
   而其中的态度取向和兴趣取向也都不相同;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简单地
   将科学研究等同于日常生活,因为科学研究自身的逻辑与日常生活并
   不相同。这是一种单独的世界(舒茨对社会科学的世界的看法:一个社
   会科学家主宰的世界),所以从社会科学的研究到政治实践,还有很长的
   一段距离,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等同。毕竟,对于舒茨来说,每个人成长的
   基本条件,乃在于其与他人的共在,所以依据舒茨的内在理论,尚无法完
   全拒绝韦伯关于价值关联的方法论主张。我们在舒茨关于“风俗”之讨
   论中,尤其可以看到韦伯讨论“前见”问题的部分对舒茨的明显影响:
           一切经验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依赖于并且仅仅依赖于既定
                              獉獉獉
       的实在按照范畴得到整理,而这种范畴在一种特定的意义上,
       亦即在它表述了我们认识的先决条件的意义上是主观的,并
                                 獉獉獉獉               獉獉
       且是受到惟有经验知识才能提供给我们的那些整理的价值前
                                                       獉獉
       提制约的。(韦伯, 1998 : 59 )


   10. 即笔者(孙飞宇, 2011 )在《流亡者与生活世界》一文之中所描述的抽象化的日常生活。

                                                           · 6 7 ·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