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57

社会· 2013 · 1

   有意识地创造它自己的对象;我们看到,它的对象既不是一种现成存在
   獉獉獉獉獉獉
   着的异己的东西,也并不是在它不知不觉中出现在它面前的。而它毋
   宁到处都是在按照根据进行推理,从而设定这对象性本质或客观本质。”
                                     獉獉    獉獉獉獉獉        獉獉獉獉
   但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因为在另外一方面,“意识毋宁是自己把它的对
   象设置在它自身以外,当作它自己的一个彼岸的。”
       上述这一现代人基本形象出现的前提,正是华勒斯坦等人( 1997 :
   4 )在《开放社会科学》中所总结的当时社会思想家们的两种经典科学
   观:“一个是牛顿模式,认定有一种对称格局存乎过去与未来之间。”或
   可将这一模式视为发展式的准神学模式,因为其基本精神在于,我们能
   够如同上帝一样,达到一种对于客观的确实性认识并会因在这一知识
   上不断进步而骄傲;“第二个前提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它假定自然与人
   类、物质与精神、物理世界与社会/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三)韦伯的应对及其困难
       伴随着科学在 19 世纪的巨大成功和契约论问题的日益世俗化,“科
   学开始被界定为对于超越时空、永远正确的普遍自然法则的追寻”(华勒
   斯坦等, 1997 : 4 )。而这亦是社会科学被认为是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
   解决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诸种学科的基本信心:“社会科学有意识地给自
   己规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去追寻超越于任何公认的或演绎的智慧之上
   的真理。社会科学是近代世界的一项大业,其根源在于,人们试图针对
   能以某种方式获得经验确证的现实而发展处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
   ( 华勒斯坦等, 1997 : 3 ),进而依据这一知识来处理世界秩序的关系。
       这种判断实际上并非仅仅呈现在欧洲现代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域的
   文化传统之间关系的处理之中,同样也体现在欧洲内部各个不同传统
   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之中。 5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才
   被柏林和豪舍尔认为是承接了德国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传统并因而获
   得其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柏林, 1995 )。 6


   5. 例如埃利亚斯在这一方面的工作。
   6. 柏林所梳理的欧洲启蒙以来的欧洲思潮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启蒙思想及其支持者,以及对
   这一派别的反对。前者秉承进步主义的信条,坚信“理性的自律性和以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
   学方法是惟一可靠的求知方式”(柏林, 1995 : 1 )。自然科学的大获全胜,也为此种信心提供
   了支持。尽管同时期也存在着对于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相对性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思(接下页)


    · 5 0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