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26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上)


   代。这种组织既赋予了(原本没有占有权的)企业成员以选举权资格,也
   创造了一种劳动财产理论,即企业成员拥有剩余和净收入权。艾勒曼的
   说法是,雇佣关系的废除并没有废除私有财产、自由市场和企业家的权
   力,却改变了这些制度的范围和本质。虽然这种制度努力将原来雇佣意
   义上的劳动理解为占有性的,但劳动者本质而言却不能将这些权利作为
   需要买进或能够出卖的财产所拥有,因而并不享有完整的占有权。劳动
   者的成员身份并没有对占有关系构成绝对意义上的挑战,只是在经营和
   治理意义上转换了部分占有关系,转化了雇佣关系而已。
       其次,分享经济理论是指企业职工参与利润分配和收益分享的一
   种组织模式,如通过奖金制、分红制、刺激工资制、利润分享制、纯收入
   分享制等,使被雇佣者除工资收益外,与占有者一起分享企业经营的总
   收益(米德, 1989 )。这也是将共有制经济的一些要素纳入到私有制范
   畴中的尝试,但分享制本质上是将产权分散分布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与
   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一种制度安排,只是有别于支薪制(资本独享制)
   和劳动独享制的一种企业收益分配制度而已,分享的决策权依然来自
   资本占有者(柳新元、张铭, 2002 )。重要的是,私有产权不仅对于加强
   生产专业化有促进作用,而且其可分割、可分离、可让渡的属性可以创
   造一种融合社会资本的形式来扩大生产及其他经济活动。现代股份制
   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即是将组织的边界扩展到全社会的范围,建立起一
   种占有上的社会资本集合体,一方面为大规模经营集聚充足的资本作
   为企业专用资源,同时也将企业专用资源的决策权与这些市场价值的
   实现结果自愿分离,从而实现控制权和所有权双方面的专业化。但由
   于股份制企业的占有结构是按股权比例来确定的,因此最终并不是平
   等权利的分配,而是资产等级的权利配置。
       有意思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占有制度同样也在吸纳其他制度
   的因素。第二国际时期,伯恩斯坦等人就试图将市场和国家的观念与
   阶级分析的观点结合起来。 14 这一中间道路的基本主张是:以承认民主
   制为前提,在国家层面通过议会政治的形式确立集体谈判在立法机制
   中的地位,并通过参与立法的方式确立与职工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企


   14. 比如,佐尔( 犣狅犾犾 , 1976 )就认为,工会体制便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形成的,因此工会本来就有
   一种双重性格,即在既定的生产关系中发挥作用,通过讨价还价来争取被雇佣者的基本权利。

                                                           · 1 9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