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24

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上)


   治的涵义。因此,在自由经济中,企业组织构成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
   彼此间的市场交换关系基本上围绕着合约来运行和控制。 11
       2. 公有制
       基于对上述私人占有理论的批判,社会主义者对于合理社会形态
   的构想,是将社会全体的生产结构纳入到合理化的资源再分配结构之
   中。因此,公有制的权利结构是以全体占有为基础的,一般不以资本积
   累为优先原则,而以所有人的平等权利及其保护机制为优先原则,权利
   让渡仅或以代表制 12 或以集权制的方式进行,由此确立企业的基本权
   利结构和最高权力机构。因此,公有制经济的核心是分配和再分配运
   动,即资本—物通过中央机构逐层划拨。
       但由于公有制的意识形态是将全体人民作为占有者,全体是占有
   权的唯一人格基础,因此在具体经济过程中,必须通过代理人(代表)逐
   级完成由再分配的计划体系所决定的生产、交换和流动等过程,在这
                                            )(
   里,最具有这种超级理性能力( 犺 狔狆 犲狉狉犪狋犻狅狀犪犾犻狋 狔 犎犲犾犾犲狉 , 1983 )和执行效
   率的只有科层政府。因此,国家各级政府便成为占有权的代理主体,取
   代企业组织而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枢纽。我们在有关单位制的研
   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情况(李汉林、李路路, 1999 )。塞勒尼( 2010犪 :
   42-43 )认为,再分配体制的特征与自由经济体制不同,它不像市场经济
   那样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个人消费而保证集体消
   费。因而,消费决策权才会从个体消费者那里转移到政府手中,并将剩
   余从利润好的企业重新分配给利润差的企业,从而保护企业间的平等权
   利。科尔奈( 犓狅狉狀犪犻 , 1959 )认为,再分配者通常试图将他们所能控制的剩
   余数量最大化,从而扩大其再分配权力。这样一来,就像私有制所决定
   的个人理性在庞大的市场面前失效而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一样,公有制
   的单一人格也难以靠中央政府的计划理性来承受庞大经济体的良性运
   行,取代市场之无政府状态的是计划的无政府状态。 13


   11. 西方经济学家因此往往将合约与排他性、市场和交易成本作为产权分析的基本概念,波
   兰尼( 犘狅犾犪狀 狔 犻 , 1957 )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讨论。
   12. 建国后 30 年间国有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就是名义上的代表制。在理想情况下,企业内
   部完全靠各层级的参与关系、制度及机制来保证运行,职工作为权利主体,可在经营和治理上
   将权利让渡给其代表,即由选举出来的职工代表执行企业的最高决策。
   13. 科尔奈( 犓狅狉狀犪犻 , 1980 )有关计划体制施加在国有企业身上的“软预算约束”,揭示了这种
   经济体运行的奇怪现象,即不赢利的企业依然运转,继续满足着消费需求并保证着充分就业,
   结果产生了过多的需求。
                                                           · 1 7 ·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