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3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93

社会· 2013 · 1

   决策,而不是政府。一是表明公众行为的单纯动机———只是为了保护自
   己的合法权利;二是避免被其他怀有不良动机的人利用和煽动。“我们
   反对的不是政府,而是个别为己私利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官员和不合理的
   垃圾治理决定”。正如道格拉斯( 犇狅狌 犵 犾犪狊 , 1981 : 154 )所说,“(他们的)立
   场好像是一个斥责教会浮华的老派新教徒,他们并不是反对神,只是在
   反对那些声称自己与神有特殊关系并借此牟利的人”。
       第三,采取法律手段。如向各级政府递交联名信、上访、请政协委
   员提交政治提案、申请行政复议、诉讼等。
       第四,合法“挑战”。在上述办法失效的情况下,公众可能冒险在合
   法范围内直接“挑战”对手,以引起当政者的注意。在公众的行政复议两
   度被驳回,且 犔 垃圾焚烧厂马上要开工的情况下,上千公众于“世界环保
   日”这一天统一着装,集体到前国家环保总局上访。这种策略尽管属于
   合法上访,但风险很大,一旦形势失控或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彻
   底改变行动的性质,政府可能以“扰乱社会治安”为由动用警力驱散。
       ( 2 )针对公众内部
       首先,建立我群认同感和增强内部凝聚力。在本研究案例中,“环
   境受害者”是 犔 垃圾场周边居民的集体身份。在问题形成的初期,通
   过将公众的具体诉求不断抽象化的策略,以“维权”为核心建立认同感,
   将受害公众联合起来。
           政府处理垃圾,也得让老百姓吃安心饭、喝干净水、呼吸
       新鲜空气吧。干净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是大家的权利,合理
       合法的权利,它还关系到我们后代的健康成长,所以要靠大家
       来维护。顶!家园是大家共同的,需要我们团结一致来保护,
       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摘自 犣犎 苑
       业主论坛帖子)
       在问题发展中期,增强公众内部凝聚力成为一项关键任务。由于
   犔 事件牵涉既得利益的变动,注定该问题的解决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
   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群众内部难免产生急躁情绪。为了“让事情热乎
   着,不至于冷下去”,反建者将公众遭遇的共同困境定性为“社会问题”,
   以缓解公众内部的急躁情绪,并将“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正”等建构
   为自身的责任,用以唤起成员的使命感,增强内部凝聚力。
           保护环境、保卫家园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无论是处

    · 1 8 6 ·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