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76

约制与建构:环境议题的呈现机制


       这一结果让人喜忧参半:反建行动的成功,说明政府倾听了民意;
   但另行选址只是将垃圾处理转移到其他地方,环境风险依然存在。问
   题的实质在于:“别在我家后院”的主张和行动是如何建构成环境议题
   的;垃圾处理应该在“谁家后院”,或者是否有“不在任何人的后院”处理
   垃圾的更合理的方案?

       三、群体利益冲突:环境议题的内部动因

       马克思( 1956 : 82 )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
   们的利益有关”。现代社会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使环
   境议题的形成和解决超越了科技的界域,成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和
   文化过程。
       (一)群体利益
       群体利益是社会议题形成的前提,当客观状况侵害或威胁到大多
   数社会成员所珍视的利益时,人们会就该状况推动公共议题的形成并
   要求解决。在多元社会中,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同的,他们对有限
   资源的争夺势必引发矛盾和冲突。
       在诸多环境利益相关者中,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环境利益相
   关主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一旦产生就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很
   大程度上也是“理性经济人”,也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表现
   为政府组织利益、部门利益和官员利益。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政府
   组织的自利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政府的部门利益包括不同职能(横向)和不同级别(纵向)的部门利
   益。以经济和政治赋权为特征的改革,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利益和部门
   利益的承认,并希望通过实现地方和部门利益从而推动经济发展。然
   而“赋权”的同时,由于“分权”界限模糊和规则不完善,使得横向部门之
   间为了争取更多利益和资源产生不合理竞争;纵向部门为了追求本地
   局部利益,各级政府之间相互讨价还价;此外,当部门权力与集团利益
   挂钩时,政府可能在集团利益的驱动下将公共权力部门化。例如, 犃 市
   生活垃圾如果由专门职能部门从总体上统一规划处理,会比“谁家孩子
   谁领走”的分散处理更有利于整体环境。但由于部门利益分化、权力交
   叠、同级政府间利益竞争等原因,使得垃圾处理仍依照“自家孩子自家
   领走”的原则进行,造成垃圾处理场“围城”的局面。

                                                          · 1 6 9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