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4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74

约制与建构:环境议题的呈现机制


   “社会—环境关系检测”,潜在地使“认为生态物理环境不重要”的传统
   认知死灰复燃( 犇狌狀犾犪 狆犪狀犱犕犪狉狊犺犪犾犾 , 2006 )。但环境建构主义者则认
   为,他们并非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实在性,而只是将环境主张和知识问
   题化( 犢犲犪狉犾犲 狔 2002 )。
               ,
       两种研究取向的讨论最后各自作出了妥协和退让。建构主义者们
   开始温和地表达他们的研究取向,而部分现实主义者则转向“批判的现
   实主义”视角。正是这种切磋,既激励了建构主义者不断完善其理论,
   又激发了学者们将二者结合的兴趣和热情。
       既然环境议题的形成是一个关涉结构和行动相互制肘的过程,那
   么就有理由考察人们在怎样的社会结构中,采取怎样的方式推动环境
   议题的呈现。

       二、“别在我家后院”:反建 犔 垃圾焚烧厂始末
                           3
       本研究选取的典型案例——— 犔 垃圾焚烧厂 4 只是全国众多垃圾焚

   烧厂中的一个 5 ,作为 犃 市“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在“十一五”关门
   之际,却兀然倒地。案例卷入了国家、市场和市民社会等多方力量,展
   开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协商与竞技”。令人宽慰的是,这一事件一方面
   让地方政府意识到政府公信力在“关门政治”中的日渐消耗,从而尝试
   打开与公众的沟通之门;另一方面使居民开始反思城市垃圾处理的根
   本之道,而不再纠缠于垃圾焚烧技术的争论。
       1994 年, 犃 市 犎 区政府以城区垃圾处理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为
   由,向市政府上报了紧急请示,请求将位于 犔 地区 6 的某建材工贸公司
   的取土坑改建为垃圾填埋场。在 犃 市召开的关于解决 犎 区经济发展
   等问题的现场办公会上,市领导原则同意将这个建材公司的取土坑辟


   3. “别在我家后院”( 犖狅狋犻狀犿 狔犫犪犮犽狔 犪狉犱 ,简称 犖犐犕犅犢 )兴起于欧美,居民希望保护自己的生
   活环境,强烈反对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如垃圾处理厂、变电所、精神病院和监狱
   等在自家附近落户。
   4. 按照学术规范,笔者对文中所涉及的社区、团体、组织和个人名称都进行了匿名处理。
   5. 据报道,目前中国建成和在建的垃圾焚烧厂,总数超过 160 座;而“十二五”期间规划的垃
   圾焚烧厂超过 200 座,也就是说,未来 4 年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数目可能增加 2 到 3 倍(于达
   维, 2012 )。
   6.犔 地区地处 犃 市近郊西北部,与该市地下浅层水源相连,属湿地,常年风向为西北风。因
   此,当地人称之为“上风上水”的宝地。

                                                          · 1 6 7 ·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