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73

社会· 2013 · 1

   是“物化”本身,而是被社会建构出来的。他明确提出并详细阐述了建
   构一项环境问题的三项关键任务,即环境主张的集成、表达和竞争。集
   成环境主张的任务包括问题的最初发现和详细描述被发现的问题;表
   达环境主张的任务是吸引社会注意力,并合法化该主张;主张的竞争指
   为了在众多主张中脱颖而出并使该主张得以实现,主张提出者要不间
   断地抗争以寻求实现法律和政治上的变革。尽管汉尼根一再强调他并
   不否认环境问题的客观实在性,但他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的回
   答仍不能令同行们满意。
       对社会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缺乏关心,过于注重文化符号和人的
   主观能动性是建构主义流派的通病,环境建构主义也不例外。针对建
   构主义的不足,佩罗( 犘犲犾犾狅狑 , 2001 )等在研究环境不公平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环境不公平由多方行动者共筑”的观点。在佩罗看来,环境不公
   平的形成过程是多方行动者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框架中,为争夺有价值
   的环境资源而互动的动态演变过程,强调一种状态或问题呈现的结构
   性、互构性和历史性。
       对比环境事实论和环境建构论,环境事实论认为,传统社会学注重
   社会环境的作用而忽略自然环境,导致当下研究对环境问题解释力的
   减弱;倡导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并认为应当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
   会关系等客观社会条件中去探寻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社会影响;主张
   兼收并蓄的态度,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改革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
                                                   ,
   研究方式( 犇狌狀犾犪 狆 犪狀犱犆犪狋狋狅狀 , 1979 , 1983 , 1993 ; 犇狌狀犾犪 狆 犔狌狋狕犲狀犺犻狊犲狉 , 犪狀犱
   犚狅狊犪 , 1994 )。
       环境建构论趋向于集中考察环境问题的问题化过程,认为一项环
   境问题的呈现倚赖人们对环境现象的解读,人们眼中的环境反映了特
   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理解。建构主义者的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不仅源
   自客观环境状况的改变,且人们对环境状况变化的理解也是影响环境
   问题形成的重要因素。然而, 20 世纪 90 年代,具有后现代倾向的一些
   建构主义者在解构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解构环境或自然本身,这激起了
   “现实主义阵营”环境社会学家的抗议。他们认为,虽然人类能解构自
                                                      ,
   然概念,但很 难 挑 战 全 球 生 态 系 统 存 在 的 事 实 ( 犇狌狀犾犪 狆 犔狌狋狕犲狀犺犻狊犲狉
   犪狀犱犚狅狊犪 , 1994 )。现实主义批评者进一步指出,“强大的建构主义者”
   忽视环境论的有效性,破坏环境科学并排斥被视为环境社会学基础的

    · 1 6 6 ·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