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社会》2013年第1期
P. 109

社会· 2013 · 1

   人口的实际分布或道德分布相应地,到了后来,它渐渐失去了这些性
   质,仅仅成为因袭下来的武断的 联合。”虽 然涂 尔干在《社 会分 工论》
   中提到欧洲一体化的某种趋势,但我们需要保持警觉的恰恰是:民族
   国家是否就此走向了 衰 落,甚 至 就不 再主 要是社 会学 的分析 对 象了
   吗?换言之,分工的结构性趋势必定带来道德实在性质的转变,进而
   转换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吗?
       这是否就意味着,随着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进化,规模更大、
   更为集中的群体就越具有的高级性的文明呢?是否我们就应该生活在
   一个无限规模的社会群体中呢?道德的养成就需要与这种分工的趋势
   相一致吗?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对这种无限进化的群体规模和集中化
   的趋势做出适当的限定呢?换句话说,人性的完整是否还是需要在一
   个持续的、结合紧密的群体中得以实现呢?
       至此,我们涉及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人性和道德应该基于
   何者而得以确立?我们不妨可以说,正是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深思,使得
   涂尔干在回到了“(民族)社会”的同时,并没有最终否定“社会一般”。
   这同时意味着,涂尔干还是得回到《社会分工论》中关于社会的界定。
   社会是由基本的信仰、道德和观念所构成的道德实在,而道德的形成不
   能在个人行为中去寻找缘由,而是要回到群体: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
   格。但这样讲还是过于抽象,涂尔干实际上是在非常具体的意义上来
   论述这一问题的。
       基于功能分化所形成的积极团结,虽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整合的
   途径,但道德形成却不仅仅基于分工所形成的事实,甚至不是功能的配
   合。就此而言,前述所涉及的涂尔干对规模扩大的推理,更多地还只能
   停留于想象和推论的阶段,无法从经验尤其是道德事实的层面予以确
   证。同时,我们不得不说,这里甚至还包含着涂尔干本人在《社会分工
   论》中论述的内在张力,即整体到底应该在何种意义上以及在何种规模
   上真正具有道德蕴涵?如何从道德涵义上认识家庭、地区性团体、职业
   团体、民族国家还是人类世界?
       如果说道德是社会整合的关键,那么道德本身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涂尔干的主张是“道德始于群体成员资格”。“道德是随群体生活而生
   的,因为只有在群体中,无私和奉献才会有意义。我所说的是一般意义
   上的群体生活;群体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家庭、法团、城市、国家以及

    · 1 0 2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