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89
是检验国家发展举措效果的关键。国家发展规划落实的程度如何、还存在哪些缺陷和不
足、有哪些方面需要坚持和发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发挥制度效能的评价和衡量作用,将
制度效能分解到国家现代化各领域之中,这样可以使制度体系、制度能力和制度效能形成
良性循环,让国家发展规划始终发挥应有作用。同时,需要认识到国家发展规划是随着国
家现代化阶段和任务不断变动的,只有以制度效能引领制度体系和制度能力持续转化,才
能确保国家发展规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发挥科学指引功能。客观地讲,以国家发展
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
重要制度形成的完整制度体系,由政府、社会、公民、社会组织形成的多元能力建设格
局,由国家治理效果、国家治理效率、国家治理效益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制度效能的科学评
价标准。
二、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渊源
国家发展规划对推进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各国现代化建设或多或
少都会制定相关国家发展目标和采取国家发展举措,但大多数国家往往只在战术层面思考
国家发展规划,只有我国将国家发展规划上升到战略层面,从长远发展高度系统谋划国家
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讲,为何我国能够出现国家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对这一问题
的追问是充分理解国家发展规划迈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关键。
国家发展规划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标识性概念,其生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
深刻的理论渊源。具体来讲,国家发展规划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智慧,吸取当代
西方发展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编
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 因此,系统阐
〔 13〕
述国家发展规划的理论渊源不仅可以确认国家发展规划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可以更
加坚信国家发展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将发挥更大作用。
(一)古代治国理政经验和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规划的思想渊源
从古代治国理政经验方面讲,自秦王朝建立大一统国家以来,各朝代虽未明确提出国
家发展规划这一概念,但是从秦汉到晚清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能稳固两千多年,这其中就包
括国家发展规划思想萌芽的形成和发展。总体来看,古代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的核心
在于 “求稳定”和 “重农业”两个方面。第一,求稳定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由于地处
东亚封闭地貌,古代中国成为最典型的农业国家,有限耕地与不断增长的人口规模导致古
代中国人地、人际关系紧张,这就要求各朝代君主将治国理政的重心放在缓解人地、人际
关系上来,以维持国家政权的稳定。第二,重农业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由于古代中国形
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农业文明,对内实行各种措施维护皇帝至上的权威,对外则以天子之
名与愿意朝贡的国家建立藩属关系,保持疆界稳定与他国的友好关系。在古代农业社会时
代背景下,这种国家发展规划思想尚能维持国家稳定,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国家发展
规划思想最终由对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的维护效应转变为遮蔽效应,最终导致人亡政息。客
观地讲,古代中国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虽不能直接运用于现代中国,但其中蕴藏的古老智
慧依然值得借鉴。
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讲,自先秦时代起,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以实现国家强盛为目
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这是现代中国国家发展规划
的思想萌芽。古代先哲老子提出的 “无为而治”是最早的治国理念,在这一治国理念下
形成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氏族部落时代,可以将其简述为遵道而
行。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孔圣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 14〕
以 “德治”理念形成了国家发展规划思想。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学说代表手工业者利益,
提出以 “兼爱、非攻、尚贤”的国家发展规划思想实现国家昌盛。此外,其余诸子百家
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国家发展规划思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生动景象。此后,儒家思想受
到尊崇,成为后世中央集权国家发展规划思想的主流。辩证地讲,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虽然
7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