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22
“被动响应”到 “主动发现”的跃迁,显著缩短了社会工作者对困境儿童的识别与服务响
应时间。然而,若技术应用缺乏伦理规范,可能会导致算法偏见与不公、隐私泄露、深度
伪造等新风险。因此,需要培育 “技术素养 +人文关怀”兼备的复合型数字社会工作人
才,坚持 “人本科技”与 “技术向善”,使其既能驾驭 AI 工具提升服务效率,又能保持
对服务对象个体差异与尊严的敏锐洞察,避免技术逻辑异化专业价值。此外,数字技术既
驱动社会工作服务范式转型,也在持续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扩大,如网络技术发展催
生的广大新就业群体和新就业形态服务需求,需纳入社会工作服务关注的领域。
(五)加快社工教育与研究的结构性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职业自助
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困境本质上是培养体系、制度保障与职业认同的结构性错配。一方
面,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实践导向不足、技能体系单一的问题,难以回应基层服务
的复杂需求。高校应打破 “学科本位”,强化跨学科融合与临床训练,推动社会工作专业
知识体系向数字治理、社区心理等领域拓展,增强专业适应性。另一方面,应推动政府部
门、分支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单位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互动,借助跨学科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
社会工作的交叉融合,以更为精准、系统、高效的数智支持增能不同阶段社会工作专业教
育与服务革新。
薪酬待遇与职业晋升机制滞后,导致社会工作岗位吸引力弱、人才流失率高,亟需通
过完善职级体系、确定工资指导标准、建立 “绩”“薪”联动等制度安排,提升职业稳定
性和发展空间。在一些地方财政紧张条件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力度逐步减弱,这就
需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工作服务主体加强自我造血能力,逐步探索和建立社会工作市场化运
作机制和模式,面向市场开发设计服务产品,不断拓展职业生存和发展空间,发挥社会工
作人才市场主体作用,提供更多精细化、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十五五”时期是破解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困境和理论悬浮问题的关键时期,有必
要不断发掘和强化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 “中国智慧”以促进 “中国之治”,加
强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在内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之是:中国社会工作的范式转型与道路选择
(一)强化顶层政策保障,筑牢社工高质量发展生命线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范式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从补缺型到普惠型的转变,
其演进过程与国家发展及社会经济转型、政策导向及专业化需求密切相关,体现了从 “行
政化”到 “专业化 +社会化”的路径,目前正走向 “整合性发展范式”,兼具政策响应
性、专业自主性、社区扎根性和群众服务性的特点。新时代社会工作要主动融入党和国家
治理体系,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和国家治理的本土化实践,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水平。有研究表明,“用群众容易接受的、‘走心的’、科学的方法提供服务,会产生更好
的凝聚效果。所以,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尤为必要”。 “十五五”期间,要着力破解党
〔 5〕
建引领下推动政治引领与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问题,尽快将党的社会工作相关部门、社会
工作部与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本土行政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有机融
合,提升基层治理的响应力与协同力,完善问题发现、联动响应与闭环治理机制,将制度
优势有效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实际效能。
〔 6〕
(二)深化专业与治理逻辑耦合,把握社会工作发展的时代新机遇
实现专业社会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融合发展是可行的。就价值而言,专业社会工作强
调 “助人自助”,基层治理追求 “人民至上”,二者在增进民生福祉上高度契合。就方法
而言,过去的社会工作服务型治理强调通过提供专业化、人性化服务,解决困难群体和其
0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