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21
业保护机制,导致开展服务的一线社会工作者流失。
二、突破之路:“十五五”时期关键突破领域
(一)强化党建引领,助推新时代社会工作融合式创新
党建引领是破解社会服务碎片化、资源配置失衡的关键,是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
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虽稳步推进,但面临的风
险挑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较以往更为严峻复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全面领
导,把社会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党建与党群工作是未来社会工作发展
的重点,要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重点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
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
在地方社会工作,特别是县域社会工作层面上,应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
建设,推动构建充满活力、高效运转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应着力研究县域层级社会
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完善,统筹推动社会工作的融通发展。在镇街、村居委会层面的社会
工作服务上,应凝聚服务群众的力量,统筹推进为基层赋能和减负工作,推动资源、服
务、管理等下沉基层,健全乡镇 (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加强乡镇 (街
道)服务管理队伍建设,制定乡镇 (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 “枫桥
经验”,指导规范人民建议征集站 (点)建设,走好群众路线、回应群众关切和维护群众利
益,在 “最后一公里”甚至 “最后一米”让广大居民群众感受到公共服务的温度和精度。
(二)优化服务体系与生态,促进 “一老一小”整合式发展
在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背景下,代际服务碎片化、资源配置割裂、专业服务人员
稀缺及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破解之道在于打破服务对象划分的传统界限,强化 “一
老一小”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服务人员培养及代际整合服务能力培训,持续探索和创
新全龄友好服务模式,实现 “空间—功能—制度”三位一体的深度整合。上海静安区
“老幼共生社区”之所以成功,得益于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深度参与,从需求评估、家庭
支持到代际活动设计,均贯穿了专业伦理与服务温度。然而,破解 “医养教”各自为政
和资源壁垒问题,改变围绕 “一老一小”而忽略家庭整体和家庭生命周期的服务实践,
提升服务效能,亟需推动跨部门、多主体协同机制建设,打通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服务
标准、信息系统间的政策瓶颈,构建可持续、全生命周期覆盖的代际共融服务生态。
(三)深化跨学科协作与系统升级,推进专业介入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供给粗放、指向模糊的问题,导致资源错配与福利盲区。一是
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采取的是 “大水漫灌”式供给模式,缺乏精准的需求评估机制,
容易忽视个体差异化需求;二是财政投入存在 “马太效应”,保障项目同质化严重,医
疗、养老等核心保障存在 “悬崖效应”或福利差距明显;三是形成了 “福利依赖”与
“保障真空”并存的悖论,流动人口、新业态从业者等群体服务相对缺失。这就要求社会
工作者在政策执行末端发挥 “精准滴灌”作用,通过专业化的手段提高保障体系的精准
度与人文关怀,优化社会保障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提升服务可及性。当前社会保障与福利事
业中的政策体系与法律法规建设,对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标志着社会工
作正从 “辅助性角色”转向 “制度性主体”。下一步,应构建跨学科协作体系,将社会工
作的临床介入与政策制定、技术应用有效衔接,实现从个体服务到系统性改善的跃升。
(四)善用数智技术,驱动社会工作服务提质增效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社会工作创新的重要引擎,但同时也重塑了服务逻辑与伦理边界。
例如,杭州市 “民生直达”平台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服务需求从
9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