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3期
P. 20

弱了传统家庭的代际支持功能,加之人口跨地域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进一步加
             剧了服务供给的反差,社会服务空间割裂问题日益凸显。2024 年,我国全社会跨区域人
             员流动量达 645 亿人次 ,但流动人口在政策设计中往往被视为 “临时性”存在,导致随
                                     〔 3〕
             迁子女教育、居住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反应滞后,服务缺口长期存在。有研究表
             明,流动家庭持有居住证的时间越长,其子女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才逐步增加,这种制度
             性门槛无形中加剧了城市中的 “隐性贫困”现象 。因此,社会服务对流动性与多元性的
                                                                 〔 4〕
             回应机制,亟需摆脱静态认知,转向动态适配,从而逐步实现这部分群体的 “脱困”。
                  (三)社会需求多元分层分类,差异化服务要求不断增加
                  一方面,收入差距悬殊与城乡发展不均放大了服务资源的裂痕。东部地区 “一线城
             市”的社会服务市场正在逐步向精准化、定制化和现代化发展,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
             础性服务却长期面临覆盖不足、专业缺位的困境。另一方面,不同代际之间的需求矛盾也
             日益突出,年轻群体对数字化、便捷化服务的依赖,与老年群体对线下实体空间、面对面
             支持的强烈需求,构成了服务供给模式的双重压力。鉴于此,社会服务双轨制因此而生,
             但服务机构在实体与虚拟场景间疲于权衡,既难以满足银发群体的信任需求,也无法完全
             顺应中青年群体的生活惯习,凸显出当前服务模式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此外,从新就业形
             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到银发群体的数字融入,再到困境儿童、残障群体的全生命周期支
             持,传统以 “保基本”为导向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已难以全面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四)数智技术快速演进,发展影响与日俱增
                  数智技术带来了服务效率与覆盖范围的显著提升,催生了诸如 “元宇宙社区治理”
             等新型社会服务模式。然而,数字鸿沟和技术适应障碍也相伴而生,特殊困难群体的服务
             可及性问题愈发凸显,技术赋能与专业温度之间存在明显张力,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能
             力缺口问题尤为突出。智能评估、数据建模等新兴能力迅速成为服务机构的基本要求,但
             当前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与培训机制仍停留在传统的个案、小组和社区 “三大方法”
             层面,使得学习者难以胜任数字治理新场景下的专业要求。尽管数字社会工作有所发展,
             但目前培育该方向的专业化能力还比较缺乏。技术赋权带来的公平悖论也日益凸显。发达
             地区率先应用 AI、区块链、数字平台提升服务效率,但边远农村和特殊困难群体却因网
             络基础薄弱、数字素养不足等被进一步边缘化,城乡融合发展在数字社会中存在 “脱节”
             现象。智慧养老、救助大脑、时间银行等创新模式的普及,虽然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却
             也隐藏着算法偏见与不公、数据泄露与污染、特殊困难群体边缘化等多重风险。尤其是数
             字化治理过程中,以效率为导向的单向度技术应用,往往忽视了服务对象的个体差异与尊
             严需求,导致技术理性与社会工作 “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发生错位。
                  (五)人才保障短板仍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目前有一大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积极活跃在基层治理、职工帮扶、儿童福利、青
             少年事务、老龄和养老服务、禁毒戒毒、社会救助、社区矫正、卫生健康、信访工作等领
             域,围绕满足群众需求和解决具体民生问题开展专业服务。但人才资源分布呈现出典型的
             “东密西疏”现象,城乡之间也存在明显的 “重硬件轻服务”配置倾向。同时,尽管数字
             治理的推进取得了局部突破,但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壁垒和制度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
             一些地区的社会救助资金、慈善资金滞留于繁琐的审批流程,基层服务项目执行周期被行
             政协调反复拉长,社会服务 “最后一公里”频频演变为 “最难一公里”。支撑服务体系的
             人才供给,也呈现出结构性困境,具体表现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数量虽逐年攀升,但
             从业率却持续低迷,薪酬普遍低于城市平均水平,职业晋升通道不畅。原有以政府购买服
             务为主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机构改革过程中未能实现有效过渡或转续,缺乏相应的专
                  8 ·  ·
                 1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