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20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
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另一方面,自 20 世纪末约瑟夫·奈 ( Joseph S. Nye)的 “软实力”论提出后,国际
社会对文化之于综合国力及国际战略的重视程度极大提升。软实力的作用方式为某一国家
通过无形的话语与文化力量影响或重塑其他国家对该国的认知或态度,创造更有利于该国
各领域战略开展的舆论环境并提升该国国家整体形象。软实力在中国的国家实力塑造中同
样得到高度重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
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的要求被提出。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40〕
这一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所表现出的吸引力、感召力与
作用力成为中国 “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
〔 41〕
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
〔 42〕
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表现形式是最能展现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通过 “两创”,
“两个结合”得以依托中华民族独有的、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展现社
会主义的独特魅力,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提供助力,
更为在世界舞台得到尊重与认可,从而建设文化强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三)“两个结合”为 “两创”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虽然是在西方语境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
统一的科学理论。其科学性与普遍性决定其能够作为意识形态指导具体实践并取得成功,
其特殊性允许其灵活地适应内外部条件与环境的变动。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能动
性,重视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 “两个结合”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特点使得 “两个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始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理论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导作用于 “两创”,体现在由 “一个结合”延伸至 “两个结
合”、逐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的实践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致力于推动、完善与创新的实践命题。在最
初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给予了建党初期的革命历程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以毛泽东
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总结过去走过的道路后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能被 “教
条化”,而是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是将其本土化的思考。毛泽东指出,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
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 。这里的与民族特点相结合既指向革命建
〔 43〕
设具体实际,又指向民族文化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源指向中国的道路问题,选择
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需要,解决中国现实问题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
毛泽东的 《反对本本主义》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
〔 44〕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
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此处的中国特性一方面指向中
〔 45〕
国现实社会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向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依据这一要求发展出的贯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皆源自毛泽东思想对于传
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等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随后,在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开放几十年的伟大征程上,历届领导集体均坚持 “走自己的路”,深入贯彻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
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8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