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24

体的力量,构建大众化的理论体系与群众热情参与的文化氛围,真正推动 “两个结合”
             枝繁叶茂。
                  (三)“两个结合”与 “两创”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通过 “两创”与 “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破除时代与社会局限,重新焕
             发生机,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光发热。这一过程不仅继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精华,同时吸收马克思主义价值内容并进行了融合与发展;通过 “两创”与 “两个结
             合”,马克思主义得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养分,不断实现改造与发展,得
             以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道路。这一过程不仅
             没有动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根基,反而对其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
             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两创”和 “两个
             结合”二者在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早已形成相互依存之势,抛弃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将会逐渐脱离实际,不接纳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也终会因时代局限而失去实践价值。
                  文化相遇的结果是多样化的,可能是并行不悖,也可能是碰撞而趋于对立和冲突。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走出了文化交融极为成功的道路,既培育了
             良好的民族文化意识,建立了牢固的民族文化认同,激发了民族文化自觉,同时也形成了
             良性的文化指引,对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带来正向的助力。吸收融合发展儒家 “修齐治
             平”等思想形成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超越
             与发展的 “生态文明”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 “以人民为中心”等思想理论;
             对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继承转化的 “依法治国”基本指导方针;从传统文化 “德、礼、法”
             的治理模式进一步转化而来的 “法德共治”模式;对小康文化进行转化与发展的 “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等奋斗目标,均为 “两创”与 “两个结合”相互作用、相
             辅相成的互动成果。

                 五、结语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大特性决定了其接续传
             承、开放融合并持续不断发挥作用的历史使命,与作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
             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存在必然性与必要性。通过对 “两创”与 “两个结合”进行
             过程性考察,梳理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与发展逻辑,能够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激发二者的潜在价值,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接轨。
                  综上所述,“两创”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前提下,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进行抽丝剥茧的过程,更是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赋予其新生命的化蛹
             为蝶的过程 。“两个结合”是自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至今,在保留其理论内核的基
                          〔 61〕
             础上,依据中国国情与中国实际,吸收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能为其所用的优秀部分而进行
             的动态发展与不断完善,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各阶段的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二者自被提
             出到深化落实的各个方面均呈现相伴与互需之势,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上
             的两大法宝,对激发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起到不可或缺
             的作用。
                  当前 “两创”与 “两个结合”在推动过程中尚存在理论与现实融合程度不够,未进
             行现实作用反馈与效果研究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理论构建与实践操作的联结,推动二
             者的互动与融合,使概念不仅停留于纸面。统观二者间的关系,“两创”与 “两个结合”
                  2 ·  ·
                 2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