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22
个结合”相伴相随同时得以进行双向互动的客观条件。根据 “两创”与 “两个结合”之
间的亲和性基础、所面临的时代性要求以及相互的需求,它们的双向互动体现为相伴相
生、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之势。
(一)以 “两个结合”为引领,实现 “两创”多元性、价值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
界的力量源泉,其表现形式也在强调民族 “文化自信”的当今社会日益趋于多元化与现
代化。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亘续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则是对经过了
“两创”与 “两个结合”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当今时代特色的、既体现出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智慧又散发着传统文化光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经历时间洗礼得以存
续的传统文化,部分通过人民的实践与改造业已完成现代化转化,而部分仍保留着原本的
传统形式继续生存在当下,能否通过 “两创”以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利用,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提供价值内容,则需要通过 “两个结合”进行引领。
首先,以 “两个结合”为前提对 “两创”的适用内容进行分解与汰选。作为整体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组成部分间的差异而必然各自具有特殊性,而其中某些具有代
表性的组成部分间也具有相通之处。当前 “两创”的适用内容与标准仍较为模糊,不可
简单以 “优秀”二字笼统概括,而被定性为 “优秀”的内容也会因受时代环境所限在特
定时空表现出不适用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
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
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两个结合”的
〔 52〕
实践过程能够有效地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将优秀传统文化庞大
体系进行拆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更加科学辩证地理解其发展与脉络,挑选其
中能够经受实践检验、增强文化自觉、夯实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认同感、助力中国梦的
实现以及提供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资源,寻找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载体,进行
提炼与思想再现,选择具有融合价值与融合潜力的内容,从而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
展。
其次,以 “两个结合”为引领对 “两创”的发展路径进行规范与建构。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决定了 “两创”实现路径与载体的多元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
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
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这就要求在路径建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
〔 53〕
“两个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和基本原则,将适用于 “两创”的优秀传统文化庞大
体系内的与 “两个结合”的需求存在契合与兼容性的内容进行创造性阐释,以提升文化
自觉为基础,以树立文化自信为标杆,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软实力与国际
影响力为目标,赋予符合 “两个结合”的时代性语境。
最后,以 “两个结合”为目标对 “两创”的呈现形态进行创新与塑造。通过语境再
植与形态重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价值融合,破除语境生
硬,消解文化壁垒,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融合理论。如对旧的文化要素进行创新性语境剥
离,将其与诞生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割开,取其核心思想与价值内涵并对其进行符合时代
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重新诠释,以此破除客观环境限制。通过建立新的、与 “两个结合”
需求相契合的联结使其获得新的意义,充分发掘可行路径与融合方法,以实现 “两个结
合”与 “两创”的深度融合与价值表达。如有学者提出 “儒学时代化”,即是以海纳百川
的包容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发展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
同步,着眼当代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大势,进而实现儒学的现实转化 。
〔 54〕
0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