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18

成阻碍。因此,社会基础、历史差异和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有限性使得 “两创”受到主
             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共同制约。
                  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缺乏科学的、辩证的、开放的理论指导。要想坚持正确的
             理论指导,首先应明确传统文化虽面临以上问题却仍绵延至今和具有充分发展潜力的根本
             原因。这一原因在于文化的社会性本质。文化一旦拥有社会性,便能够利用社会继替的差
             序格局超脱生死定律,形成自身存亡兴废的历史规律,从而产生历史性 。这一历史性
                                                                                          〔 27〕
             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整个传统文化系统。而 “两个结合”提出的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恰好提供了这一视角。“两个结合”
             这一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明确提出 。由 “一个结合”发展为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得到新拓
                       〔 28〕
             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任何发展过程都应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运用辩证与历史
             的双重视角看待。通过将 “两个结合”这一视角运用于 “两创”的过程中,结合时代发
             展对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处理,是传统文化激发生命力与发挥现实作用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将 “两个结合”运用于 “两创”过程中,必须强调 “坚守正道、弘扬大道,
             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
             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
                                                                    〔 29〕
             党人从来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文化虚无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将现代化文化等同于西方文
             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应被丢弃的前现代文化,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性是相背离的。
             “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
             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 。在 “两个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韧的生
                                            〔 30〕
             命力、强大的适应力与广博的包容性为 “两创”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空间。我们必须坚持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
             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两个结合”坚持理论联系
                                                                          〔 31〕
             实际,为 “两创”提供广阔的开放视角,使文化的最终呈现形态更加符合中国实际与现
             代化语境。因此,“两个结合”提供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必要理论前提必须毫不动
             摇地继续坚持。

                 三、“两创”与 “两个结合”互为有效实践工具

                  有效实践工具指向在文化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文化主体间破除壁垒与沟通障碍,共同
             正向发展的作用工具。一方面,以 “两创”为主视角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如果忽略五千
             年文明史,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两创”坚守的传统文化根脉以
                                                                     〔 32〕
             及转化与创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以
             “两个结合”为主视角进行考察,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
             代,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
             涵 。“两个结合”在为 “两创”提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有
                〔 33〕
             效实践工具发挥作用。
                  (一)“两创”为 “两个结合”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
                  文化是由人民创造的。人民大众作为文化主体,对于自己创造的文化所具有的传承能
             力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生活中,风俗习惯与文化氛围的形
             成赋予了本土文化稳定的延续性,这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与传统文化一
             脉相承的内在基因决定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自然发生的、不可阻挡的持续过
             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因身上无法抹除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而成为 “两创”的实践主体。
                  6 ·  ·
                 1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