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21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 。如没
〔 46〕
有 “两个结合”指导下的实践,也不会有中华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在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与发展建设以及 “两创”的发展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逐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发通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本土化已取
得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在这片传统文化沃土中更加根深蒂固。
(四)“两个结合”助力 “两创”实现实践自觉与创造实践成果
“两创”的根本导向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与现代社会接轨的过程
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
要协调适应的地方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始终处于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中,物质
〔 47〕
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样重要,需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人
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那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则是马克思主义
进入中国后理论发展与实践创造的必然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向时代化大众化
推进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两个结合”将传统文化限定在 “优秀”的范围内,这与 “两创”是一致的。 “优
秀”这一标准贯穿两者实践全过程以及其间的互动中,通过 “两创”,符合优秀标准的传
统文化被筛选与保留,传统封建社会的糟粕被舍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新形
态,使多样丰富的文化元素在现实条件中不断碰撞,推动传统与现代的沟通对话。习近平
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经验与可以汲取的价值,在发言讲话中多次引用古代经
典作为当今理论言说的佐证,他指出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
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
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在此思想指导下,汲取了儒家 “民
〔 48〕
本”思想的 “以人为本”、与 “知行合一”相契合的 “理论联系实际”、以 《礼记·礼
运》中设想的 “小康”为基础而发展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理论与实践,均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结果。
“两个结合”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中国全面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而
必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连绵不断的长久进程。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被提升至
新的高度,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因素 。“两个结合”修正以往运用传统文化实践中唯心主义的错误观念,尊重客观规
〔 49〕
律,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共同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第
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 “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这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50〕
的内涵与定位、价值与启示以及继承态度与发展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理论阐释,
进一步提出了 “两创”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法,也在实践中对推进 “两创”做出了巨大
贡献。
四、“两创”与 “两个结合”的双向互动逻辑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方法论与世界观层面天然存在内在契合。如有学者
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全面发展、异化、公有制理论、人民史观、实践观与儒家
社群伦理观、“内圣外王”之学、人性变迁论、“贵公”思想、民本思想、重践履等在价
值观念上存在相互融通之处 。同时,这两者也在为适应来自时代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
〔 51〕
要求以及各自的进步需求不断做出双向努力。而时代化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拉近
诞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语境的两者间距离的重要原因,也是 “两创”与 “两
9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