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17

能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适应的精华形态,而非落后
             的、封建的、不适用于当代社会发展的糟粕形态,这一过程亦为 “两个结合”得以实现
             的必要理论前提。
                  (三)“两个结合”避免 “两创”走 “政治儒学”之路
                  回归理论结合实际的历史需求来看,西方强势文化破门而入之初,任人欺凌的屈辱与
             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景使得志士仁人开始思考延续数千年的制度与文化是否真的腐朽不堪。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接受了先进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普遍将传统文化的迂腐落后视为彼
             时现实中国落后的根源。“全盘西化”的主张使得抛弃传统文化成为一时潮流,“五四情
             结”“文化决定论” 等思想使得传统文化险些被全盘否定,“破四旧”等运动亦对儒家
                                  〔 21〕
             文化的传承延续造成巨大打击。对于传统的抛弃一度导致了文化发展的停滞,对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进一步生根发展造成了阻碍。
                  20 世纪 70 年代末,改革开放有条不紊推进,国家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社会生活全面
             向好。1982 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要从文化和思想两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并
                                                                                                      〔 22〕
             提出一系列措施。20 世纪末期,改革开放已为全面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把坚持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
             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的要求正式提出,理论联系中国实际与传统文化的
                                                   〔 23〕
             需求日益凸显。作为千百年来得以存续的精神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道
             德规范、人文精神等经过长期的扬弃、继承、弘扬后,其内涵的深刻性、功用的广泛性和
             存在的必要性日渐被清楚认知。在认识到与传统文化无法割裂的浓厚情感和历史联系后,
             文化自觉意识重新觉醒,“两创”的政治性理论逻辑显现。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被置于马克
             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位置。
                  传统文化回归过程中,伴随着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发展方向偏离的风险需要时刻警
             惕。自 20 世纪末期兴起并不断发展的 “大陆新儒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演变为颇为
             激进的政治思潮,选择与马克思主义站在对立面,并提出将儒学写进宪法 ,将儒家思
                                                                                            〔 24〕
             想再度意识形态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与唯物史观缺失的表现,既不利于传统文化
             的传承,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进程。提倡 “两创”,尤其是儒学的转化与创新,
             绝不是要重拾传统社会的政治规则与文化规制,而是要掌握好 “法”主 “德”辅之间的
             主次关系与应用限度。这就需要坚持 “两个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
             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
             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以 “两个结合”为理论前提,将中华优秀
                                                         〔 25〕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好的融合,使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 “两创”的正
             向与健康发展。
                  (四)“两个结合”为 “两创”提供科学、辩证与开放的发展视角
                  正确的发展方向仅是 “两个结合”作为 “两创”理论前提的第一步。在文化传承发
             展的实际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以克服阻碍,确保其向着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方向前进。梁漱溟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五大病。一是幼稚,如人与人之间一旦形成便难
             以破除的幼稚可笑的宗法迷信。二是老衰,如原是松散灵活讲究人情的礼俗社会日久慢慢
             机械化,竟走向了锢蔽不通不亚于宗教、刚硬冷酷或有过于法律的状态。三是不落实,理
             想多过事实,且缺乏明确客观之评判标准。四是落于消极,不积极于实利与力量,敷衍现
             状。五是令人捉摸不透没有明确讨论的暧昧与不明爽 。这在现今可解释为混淆主次矛
                                                                      〔 26〕
             盾以及陷入唯心主义陷阱等诸多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价值困境,同样对 “两创”的推行造
                                                                                                       5 ·  ·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