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党政研究》2025年第2期
P. 19

而与之不同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核心的 “两个结合”面临因不同文化语境的
             对话背景而产生的交融隔膜。因人民大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外来文化的接触与
             学习是后天的,在理解其理论逻辑与深层内涵时本就存在天然的语境壁垒,难以将其中具
             有深刻价值的原理直接运用于实践中,这就需要适当的本土转化。而 “两创”恰恰提供
             了适当的文化载体,助力 “两个结合”的落地与推动。
                  在文化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使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成
             为信息传播交流的主要载体,文化传播与交流形式开始变得多渠道、多方式与多主体。这
             一转变大大拓宽了文化信息来源并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使得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
             响力日益凸显。同时生产力与生产水平大幅提升下的人民整体文化素质与精神素养逐步提
             升,文化需求也日益上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
             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
                                                                                〔 34〕
             分并将其转化应用形成符合当代需求的道德规范是对 “两个结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有效助力。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以及与时代环境和
                                       〔 35〕
             文化需求相统一的要求均指向 “两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同时,“两创”的核心同样在于
             以当代视角与当代需求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清楚文化
             超越时空的价值,赋予 “两个结合”鲜明的民族形式与特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的,“中华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 如以
                                                                                                    〔 36〕
             “民本”解释马克思主义的 “人民性”,以 “大同社会”解释 “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为
             “两个结合”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本土化的、通俗易懂的语境,凸显 “中
             国特色”。
                  (二)“两创”助力 “两个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经济持续上涨、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稳定发展
             的时期。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二十四字的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
             幅提升,文化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
             进” 的宏伟号召。这一号召既面向全国各族儿女,又是对全世界的庄严宣告,也是 “两
                 〔 37〕
             创”与 “两个结合”的目标导向。想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先要激发民族文化自
             觉,树立文化自信,其中的文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化所指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又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之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样重要,使得 “两
             创”在完善自身发展过程的同时对 “两个结合”形成助力。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实际
             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
                                                                           〔 3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通过 “两创”实践,“深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中华儿女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这
                                                                                                    〔 39〕
             明确了 “两创”之于 “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与实践路径,最终指向站在民族与国家的文
             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等均是 “两创”的转化形式,依靠 “两创”, “两个结合”得以更好地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7 ·  ·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