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54
(三)加强结构机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根据善治塑造型范式多元性、认同性的结构要素,建议加强结构机制建设,形成共建
共治共享的社会安全体系。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多元参与机制。社会安全是涉及社会面
最大的安全领域,是塑造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社会安全工作
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社会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新趋势,把维护社会安全放在重要的
日程。一方面,坚持党对社会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广大干部积极履职尽责,努力提高维
护社会安全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社会各
界自觉维护社会安全,实现社会安全的多元参与。“基层不牢,地动山摇”。“五社联动”
是提升基层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因此要积极创新这一机制,发挥社区的平台作用、
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社会工作者的支撑作用、社区志愿者的辅助作用、社会慈善资源的
补充作用,建设 “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安全共同体。二是要落实各方责任,保障
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树立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推进社会安全治理项目化、工程化,围绕
具体项目构建议事协调会议、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设立联络员等工作机制,在推进项目过
程中不断明确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利益相关方等各方主体的权责边界,确保各主体各司
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同联动。
(四)加强过程机制建设,形成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
根据善治塑造型范式 “三治”性、透明性、适配性的过程要素,建议加强过程机制
建设,形成从预防、控制、处置到评估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
坚持和创新新时代 “枫桥精神”,多措并举,尽可能以调解、劝解方式调处矛盾纠
纷。一是构建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联动机制。在自治方面,根据社区传统和特点制
定村规民约,发挥社区内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矛盾调解能力;在法治方
面,加强社区法治宣传教育,根据社区的法治需求,精准法律服务;在德治方面,充分挖
掘社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扎根文化资源培育社区新文化,开展相应实践活动
增强社区道德底蕴。紧贴社区实际,预防化解各类纠纷,尤其是经济纠纷、福利纠纷、治
安纠纷、家庭纠纷等群众最密切的问题要优先进行调解,依托法律、文化、科技等手段支
撑,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 “大调解”体系。充分了解事情原委,在调解过
程中时刻关注群众情绪和心理状态,有速度、有温度,第一时间、最少成本地把矛盾纠纷
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完善信息双向公开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和政府回应通道,减少
因信息传递出现的误判和舆情。三是建立均衡适应机制,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安全
诉求,持续提高安全服务水平。四是针对社会安全的复合性,积极开展源头治理、系统治
理,加强社会安全问题的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源头
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减少风险隐患、进行社会安全治理的根本性行动。城乡社区是
源头治理的主要场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精准把握儿童、青壮
年、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以及外来流动人口、底层失能群体等边缘化群体的合理诉
求,整合社区各类资源、链接社区服务环节,精准投放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和公
共服务。五是夯实基层基础,协调市域治理与社区治理。在市域内实现资源整合和重组,
立足城市特色将党建、政法、宣传、卫生健康、安全生产等各领域信息整合成 “信息
网”,推进 “一网多能” “多网合一”,建立 “市域—社区—网格—单元”的治理层级。
各社区依托市域信息网打造数字调度指挥平台,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将公共服务精准投放
至单元,将矛盾纠纷隐患充分掌握在网格,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公共空间功能区,让人民群
众在家门口享受个性化服务,减少风险源头。
(五)加强价值机制建设,塑造积极的社会安全环境
2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