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49

建设的决定》专门强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深入研究社会
             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通过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解决纷繁复杂的
                                                              〔 5〕
             社会矛盾。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将 “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强调通过 “完
             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以法律条文编织新的社会秩序框架;“建设和
             谐文化”,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解决道德失范问题;“完善社会保障
             制度”,维系社会基本公平正义 。2006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了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 6〕
             急预案》,接着,2007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社会安全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但事实上在具体社会安全实践中党政机关仍然是主要社会
             安全责任主体,管理过程的行政化可能造成社会安全管理 “一刀切”的情况,引发次生
             安全性问题。
                  (四)2012 - 2021 年:复合治理型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性转变纵横交错,让安全威胁和挑战更加错综复杂。除了传统类型
             风险和现代类型风险的相互交织,还有显性安全和隐性安全的共生。相比于显性安全,隐
             性安全更难察觉且有随时转变为显性的可能,增加了风险的不确定性,风险情境新常态倒
             逼应急式安全管理模式转型,要求塑造全新的社会安全范式。一方面,“治理”理念代替
             了 “管理”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
             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题中
                                                      〔 7〕
             应有之义。社会安全治理的复合意蕴增强,表现在:治理主体是多元的,由一元主导转变
             为 “国家主导 +社群参与”的复合参与模式,鼓励社会发挥自我调节功能;治理手段是
             多样的,既有来自党政机关的行政命令,还有法治保障,同时通过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
             为,将乡土中国中孕育出的 “枫桥经验”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治理机制是多维的,
             从机械化、标准化的 “刚性”治理机制向 “韧性”治理转型,韧性治理突出安全内生性,
             塑造社会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自我学习的能力。在面对压力和冲击时,依然能够保持结
             构和功能稳定,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动态适应和共生共存,是重点治理和常态预防的有机统
             一。另一方面,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社会安全提出新期待。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下,社
             会安全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等多方面安全紧密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各
             安全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民的安全需求为出发点,切实提升人民安全感,这是总体国家
             安全观的根本指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 “加强国家安全体
             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统筹发
             展与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这充分说明,新时代我国将发展质量与安全
                                                        〔 8〕
             治理效益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设平安中国是新时代社会安全治理的总体目标。
                  (五)2022 年以后:善治塑造型范式
                  在新时代十年不断的理论创新和积极实践下,社会安全范式又向纵深发展。2020 年
             新冠疫情暴发,中国共产党领导抗击疫情的 “人民战争”,以社区、村为单位的基层组织
             是抗击疫情的 “前线”,社会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在抗击疫情中不断锻造,网格化、智能
             化等治理机制不断完善。2021 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进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新时期,为社会安
             全治理提供了新的历史起点。但与此同时,国际环境恶化,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
                                                                                                       7 ·  ·
                                                                                                      4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