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48

(一)1949 - 1980 年:统合动员型范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严峻。国内新生人民政权尚在巩固阶
             段,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经历长时间动荡的社会共同体受到严重破坏,尚处于碎片化状
             态,旧社会势力残余还在荼毒大众,潜伏下来的国民党残余散落为匪,严重影响社会安
             全,迫切需要迅速除旧布新;国际上,美苏对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
             权进行全面遏制,甚至发动朝鲜战争,成为当时中国国家安全的直接威胁。在内忧外患的
             安全环境中,党致力于保障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政权稳定,制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同时社会层面也形成了城乡统合的格局,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重点战
             略。在这一时期,社会安全被统合吸纳到政治安全中,国家力量全面动员社会力量,乡村
             社会被组织在人民公社中,城市居民被吸纳进 “单位为主、街道为辅”的体制中,社会
             成员在其中进行生产生活,国家各项行政命令下达至人民公社、企业和其他组织进而保障
             社会安全,通过这种方式将曾经散乱的中国社会秩序快速恢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层面
             保持着整体静态稳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率较低。
                  (二)1981 - 2000 年:宽严相济型范式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做出了 “全党工作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调整,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其他工作都要服务于国内
             经济建设。1978 年农村地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政村治得以实践,村集体
             主导下的村民自治得以展开。农村广大劳动力得到解放和发展,劳动力逐渐开始自由流
             动。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流入城镇地区,还有一部分在乡村 “有限流
             动”,逐渐聚集形成地缘群体,有的人游手好闲,结伴在村庄游荡,滋生事端,成为乡村
             社会安全的主要威胁。另一方面,“下乡”知青相继返城,但城市就业岗位有限,无业青
             年犯罪率激增。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竞争加剧,城乡二
             元格局进一步被打破,社会流动性、多元性日趋增强,传统单位制和街居制难以承接 “超
             载”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变动
             中滋生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社会主体间的碰撞和摩擦增大,社会安全从政治安全范畴
             中快速独立出来,如何治理快速成长的社会安全空间还处于探索之中,应对体制不健全,
             应对机制不完善,应对经验不足,社会安全事件也相继出现。同时,由于尚处于改革开放
             初期,人们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层面的反应相对滞后,
             表现为局部的、个别群体的、个别行业内区域内的社会安全问题。这一时期社会安全整体
             表现为宽严相济的状态,平时的安全保障更多依赖城市和乡村中的基层组织。
                  (三)2001 - 2011 年:社会管理型范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面临新的复杂环境。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大对外
             开放。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同时也必然承受更多全球性安全问题,历时性的风险类型
             共时态存在 ,传染病、自然灾害等传统类型风险和工业生产事故等现代类型风险都对人
                          〔 4〕
             民生活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不仅如此,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还处于进行时,旧
             有社会整合机制解体,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尚未成型,与此同时社会空间持续壮大,各利益
             群体不断生长,帕累托最优的改革效益逐渐消退,加剧了一些特殊风险,如社会信任危
             机、群体性冲突、道德风险等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成为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管理创新成为
             政策热点,国家加强了对社会安全的管理。相较上个阶段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安全问题
             表现为突发性的、复杂的、多变的、共生的,且任何个体都可能是社会安全的承担者,
             2003 年的 “非典”疫情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时,意识到社会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
             安全同样重要。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6 ·  ·
                 4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