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51
实现善治必须有完善制度和德才兼备的领导人才。可见 “善治”一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
就用以形容良好的国家治理状态,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懈追求国家有效治理的情感底色和价
值底色,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也围绕善治的实现路径展开讨论。古代中国对善治的
解读和实践大都沿着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路,主张顺从自然规律,减少国家力量的介
入。现代善治理论从现代国家建设的维度补充阐述了公共部门的责任、市场和社会竞争的
积极性、法律约束力等内容,为 “善治”注入更多思想活力。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空间急剧扩大,随着发展加快,利益冲突增多,维护社会稳定的
任务加大。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内外联动加大,国际安全问题很容易渗
透和传导到国内,在此背景下,需要跳出安全治理的唯国家中心主义模式,一并重视国内
社会安全环境的治理。针对国内社会的治理,党中央文件多次使用 “善治”一词,善治
成为一种中国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2014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
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这是中共
〔 12〕
中央文件首次正式使用 “善治”一词。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使用了 “善
治”,提出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党
〔 13〕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要以良法保障善治。”党的二十大报告又再次强调 “以良法
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可以说,进入新时代,善治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和理
〔 14〕
性手段。善治塑造型社会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语境和时代语
境下塑造高水平社会安全的应有范式。
(二)善治塑造型范式的要素
有学者认为善治包括十个要素: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
与、稳定、廉洁、公正。 结合我国实际和社会安全实践,本文将善治塑造型社会安全范
〔 15〕
式的要素总结为三个类型八个基本要素。
1. 结构要素:多元性、认同性
结构要素表达社会安全治理的主体特征,包括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认同性。多元参与
是善治的基本要素,即在管理公共事务、分配公共资源过程中不能只有公共部门,还需要
社会组织、市场组织、公民个人等多个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特别强调公众参与。在善治
型安全中,公众并非是被动的治理客体,更是安全利益相关者,善治成效与参与程度紧密
相关。通过参与各类安全活动、风险应急处理、风险日常管理,公众能够增强社会信任,
从而提升安全感水平。在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形成共建共商共享的社会安全治理格局。认
同是善治的前提,参与主体没有形成共同的理念、共同的规则、共同的目标不可能实现善
治。西方学者强调善治的 “合法性”,实际上也强调的是社会层面的认同,而不仅仅是法
律层面的合法。为了避免误解,因此本文直接使用 “认同”一词。社会安全理念、社会
安全行动越得到群众的认同,其合法性就越高。社会领域的安全建立在社会认同基础上,
即是把社会关系置于核心位置,通过群体 “认同”建构起社会安全。一旦出现 “认同危
机”或者 “认同冲突”,不同行为主体间的 “自者”和 “他者”就会采取一定行动,从
而造成对社会安全的威胁。例如,不同群体的认同存在竞争性,他们都是对彼此 “自者认
同”产生威胁的 “他者”。认同心理机制的形成需要发挥群众路线的优势,通过及时沟
通、利益联结等方式达成。
2. 过程要素:“三治性”、透明性、适配性
社会安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苦的行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一系列程序性要
求,还投射出程序性价值。过程要素中最重要的是 “三治性”、透明性、适配性。“三治
性”是指社会安全实践要体现法治、自治和德治的相互融合,德治是先导,自治是基础,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