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46
第 4 期上的文章 《急诊抢救工作中社会安全问题浅探》。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发展,社会
中新问题不断涌现,有关社会安全的相关研究大量出现。2003 年 “非典”肆虐突显了在
全球化时代保障社会安全的重要性及传统国家中心治理结构面临的挑战。此后我国对社会
安全的相关研究持续增长,2004 年相关文献达到 87 篇,2009 年突破 200 篇,此后一直保
持在 200 篇以上的高位。社会安全也被纳入中国社会蓝皮书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这些
研究大多在广义上使用 “(整个)社会的安全”,并没有把 “社会安全”作为独立的一种
安全类型或安全领域。在国家安全学的相关教材中也没有把 “社会安全”作为一个单独
类型和专题名称。
由于社会安全的概念不清晰,没有独立受到关注,关于其实践范式的研究自然很少。
有学者对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模式、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新范式、社会治安事件的治理范
式、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国家安全治理的应用范式进行了研究。李文良等指出新时代国
家安全治理模式应当向多元治理、综合治理、法治治理、开放治理转型。 不过,这些文
〔 1〕
献并未对社会安全的一般范式进行总结和展望。社会安全真正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安全成为
相对独立的安全类型的标志性事件是 2014 年 4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
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
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这次会议精神是准确界定社会安全含义的政策起
〔 2〕
点。2015 年 7 月 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再次以法
律的形式确认了社会安全。
国外关于社会安全的研究较少。社会安全所涉及的绝大多数英文文献是关于社会保障
的研究,并非中文语境中的社会安全。检索发现,1983 年巴瑞·布赞最早提出了 “社会
安全”一词。1990 年代随着苏联解体和欧洲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必须
用 “社会安全”来取代以军事安全为主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把 “认同”作为安全的一
个重要变量进行考察,提出了 “语言—行为”( speech act)的安全分析范式 。其所谓的
〔 3〕
社会安全,也是一个大社会的概念,包括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众多安全类
型。哥本哈根学派成功地借用社会安全的概念扩充了国家安全的外延,提醒人们重视社会
层面的安全,但是其社会安全概念的外延十分宽广,几乎囊括了国家安全的所有类型,实
际上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的社会安全差别极大。
社会安全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将国家视为安全唯一参照对象的传统安全观念,拓
宽了现代安全研究范围,学术界对社会安全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有了初步揭示,这是本
文研究的学术基点。不过,目前学界研究还存在这样一些特点:( 1)对社会安全尚未展
开系统研究,特别是对社会安全的定义、特点,及其与其他安全领域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尚
未进行深入探讨。( 2)对属于社会安全范畴的细分领域 (例如,社会治安、群体性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民族宗教问题等)研究较多,但是总体性研究成果较少,社会安全的研究
显得碎片化、局部化,不能满足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社会安全的理论需求。( 3)绝大多数
研究成果不是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展开的研究,对于社会安全范式转型的研究关注
也较少。例如,依据 《突发事件应对法》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件、事故灾难事件、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很多学者容易忽略社会安全中的公共卫生安
全、生产安全,这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界定的社会安全范围不一致。
社会安全作为总体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领域,区别于其他领域的安全,有其特殊性;
同时,统摄社会安全的各细分领域,有其共同性、一般性;而且,社会安全被纳入到总体
国家安全之中,被赋予了国家安全的新含义,因此,基于 “国家—社会”的经典框架开
4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