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党政研究》2024年第1期
P. 41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再次动摇了苏共意识形态的历史正当性
存在根基,进而为权力的现实性维护和未来性构建埋下重大隐患。随着苏共二十大秘密报
告的流出,社会主义阵营高度统一的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主导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分化。
很快,这种意识形态分化又传导到阵营内各国社会层面,造成意识形态的社会层面混乱。
而文化的社会性和商品性又由于长期处于薄弱状态,维模功能弱化,难以起到缓冲和屏障
作用,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失去了文化安全的保护,整个社会完全暴露在美国意识形态攻势之下。戈尔巴乔夫时
代,苏联的意识形态出现了急转式收缩和崩裂 (见图 3)。短时间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极速收缩直至丧失主导地位,社会主流思想出现大量空缺,很快被各式各样价值观充
斥。 社会内各派思潮林立、众声喧嚣,主流文化被分解,社会文化力量被销蚀,西方自
〔 30〕
由主义意识形态长驱直入,直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解体。
苏联的教训十分深刻。偏废了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就失去了为意识形态提供创造、过
滤和屏障的功能,导致意识形态力量来源缺失。僵化的社会文化系统无法通权达变满足国
家治理需要,最终导致意识形态倾覆。
〔 31〕
(二)文化安全主导型 (法国型)
不同于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攻歼,在西方内部,美国将文化与商品绑定,借
“全球化”向世界铺陈,使包括法国在内的诸多西方国家文化安全也面临挑战。
〔 32〕〔 33〕
由于不存在意识形态对抗,法国在面临来自美国的文化入侵时选择了和苏联截然相反
的模式:文化安全主导下的 “文化立国”。首先,从政治层面,以文化国家化的角度,确
立了以国家力量践行文化优先发展的政策。在国家力量的参与下,确立文化例外原则,出
台了大量文化保护措施,包括推广法语、法餐、支持出版业和法国电影、限制美国电影播
放等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
〔 34〕
其次,从社会层面,以文化多元化凝聚民族精神。通过大众宣传、节日庆典、文化活
动、学校教育等多种手段,将民族精神从精英阶层向社会各阶层广泛传递。不同文化都找
到了博采众长的融合路径和发展空间,强化了法兰西文化的向心力,实现多元一体的文化
认同和共同抵御文化入侵的文化同理心。
〔 35〕
图 4 文化安全主导型———法国型 (作者自制)
最后,从商品层面,以文化经济化勃兴文化产业。文化的商品属性蕴藏大量财富。法
国尤为重视文化创新,适时提出了 “文化数字化”,令传统文化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开拓
了广阔的传播空间,成为 “提升影响力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富矿” 。通过推出艺术、时
〔 36〕
尚、美食、美妆、节庆等具有法国精神的文化产品,在世界商品经济中巩固和施展文化影
响力。
文化安全主导型策略帮助法国成功抵御了美国的文化入侵,并实现了自身文化的国际
9 ·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