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56
观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期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人民中心观提供理论参考和路径选择。
一、人民中心观:从理念到实践
治国理政需要执政理念为支撑。执政理念是一个政党意识形态的核心观点,是执政党
执政活动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取向,解决 “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如何执政”的
根本问题。 执政理念是执政理想、执政准则、执政思路的集中体现,是执政党执政的精
〔 2〕
髓和灵魂。 执政党能够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拥有明确的执政理念,并能够将其
〔 3〕
贯彻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赋予执政党以旺盛的生命力。对此,恩格斯就曾指出:“一个
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标并具有达到
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完全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
〔 4〕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
言》中开宗明义提到:“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
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部分民族的利益;另一
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
动的利益。” 在中国革命和改革历程中,这一优良传统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并不断深
〔 5〕
化,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为之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对此,毛泽东就提出
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并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
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的最密切的联系”。 邓小
〔 6〕
平也曾指出:“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是全党想事情、做工作对不对好不好的基本尺度。”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
〔 7〕
同场合多次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的各个方面。正如习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
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 8〕
执政理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体现了执政党的执政方略和价值取向。要实现执政党
的长久执政,不仅要提出执政理念,更需要在施政过程中予以实践和表达。良好的执政理
念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愿景不论多么美好,倘若不能真正 “落地”,也只能是空想和
臆想。特别是关乎广大民众利益的施政理念,其一经提出便意味着特定的政治承诺,如若不
能实现将直接动摇民众的政治认同,进而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相应地,倘若执政理
念能够有效贯彻和落实,那么也将显著增强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政治信任,夯实国家施政的政
治基础。从这个角度看,执政理念的有效实践有时比提出执政理念本身更具有决定意义。
作为执政理念的人民中心观本质上回答的是政权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其实践与否关乎
所有民众的利益,无疑更需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予以表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
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人民中心观
〔 9〕
的实践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并对地方政府施政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人民中心观的实践形式具有时代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
的核心价值取向,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践形式有所不同,其根源在于人民利益和诉
求的差异性。在革命年代,中国人民处于受压迫的境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反帝反封建是实践人民中心观的重要形式。在改革年代,推动经
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期望,中国共产党着力解放和发展社会
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
4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