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51
(四)个自信密切相关,自信是自我认同的表现。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
服人。” 说服人的前提是人们认同理论,才能有理论自信,所以认同科学理论至关重要。
〔 8〕
二是价值理念 ( N2)。各族人民认同价值观 ( J3),认同道德规范 ( J8)。人是具有意识和
精神的动物,价值是人活着的意义追寻,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认同就是寻找道德空间
中的方向感。“在道德空间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或坏的,什么值得做和什么不值
得做,什么对你是有意义的和重要的,以及什么是浅薄的和次要的。” 所以,价值理念是
〔 9〕
重要的认同客体。对于当前中国而言,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是中华民族
( N3)。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 ( J21),两岸中国人认同中华民族
( J29)。中华民族是根基性认同、复合性认同,既是民族认同,也是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华民族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内地各族人民、港
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都是中华民族成员,是华夏儿女的共同称谓,可以凝聚共同的中
华民族复兴的力量,对于民族团结、政治安全、文化安全、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社会和
谐至关重要。四是政策举措 ( N4)。中国不认同 “强国必霸”的政治做法 ( J6),周边国
家认同我们外交政策 ( J7)。政策举措是政治行为的常见表现,是价值观和制度的具体化,
直接影响人们的利益,故也是认同的重要客体。五是国家 ( N5)。澳门同胞认同国家
( J13),台湾地区政党团体认同一个国家 ( J16)。当今时代,无论国际政治还是国内政
治,国家都是最重要的政治共同体,提供国防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
尤其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交往和人口国际化流动,国家认同使人们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六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领导干部认同党组织 ( J18),政协委员认同中国共产党 ( J2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的中心,是国家政权的执政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认同是中国政治认同的焦点。
(五)认同性质:政治、文化、民族、社会
认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性问题,不同领域都存在认同问题并形成不同性质的认同。习
近平总书记关注四种性质的认同。第一,政治认同 ( P1)。政治认同是人民对于政权的赞
同态度、心理承认、行为拥护和归属感。比如,澳门同胞认同一国两制 ( J32),认同国
家 ( J33),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 J34 )等论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认
同主要包括价值理念认同、政策主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国家认同、中国共产
党认同等。政治认同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与魂。 政治认同是国家安全的关键。 故习
〔 10〕
〔 11〕
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认同问题。第二,文化认同 ( P2)。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定时期
共享的思想观念、价值观。2021 年 3 月 5 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
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
魂。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谈得上其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
民族团结的根脉 ( X26 );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 X24)。文化认同主要包括三层内涵,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J5),二是人
们对中华文化认同 ( J25),三是对不同文明的认同。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
理解和彼此认同 ( X37)。第三,民族认同 ( P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
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构成要素包括语言、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
〔 12〕
新时代,中国核心的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
中华民族是指自己或者祖先在中国地理版图内生活,接受和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国人国
民性格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不仅包括宪法规定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各民族
公民,也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共同称谓。中华民族认同
9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