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0 - 《党政研究》2023年第6期
P. 50
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 ( X1)、带头做到 “两个维护”要体现高度的理
性认同 ( X19)。认同来源于理性认知说明认同的规律性和科学性,不是凭空产生的。第
二,情感 ( L2)。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情来源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等带来的心灵
的同频共振。情感是认同的来源之一。人们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J15)、党员干
部情感认同 “两个维护”( J19)。情感认同源于人是精神性动物。由此看出,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认同来源的认识体现其对于人的属性的全面认知,既关注理性因素,又重视非理性
因素,“认同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
〔 6〕
(三)认同主体:中华儿女、港澳台同胞、中国政府和人民、外国政府和人民、特殊
人群
认同主体即谁的认同。认同是强大的力量,有利于产生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社会合
作并推动发展进步。由于观念、资源、影响等差异,不同认同主体的作用存在差异,注重
关注不同认同主体并吸纳其认同,对于提升国家整体认同的量和质都有裨益。习近平总书
记重点关注五类人群的认同。一是中华儿女 ( M1)。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中华民族、中华
文化 ( J21),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号召。中华儿女是最广泛的人群,可以
凝聚最强大的共识和力量,尤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团结海内外中华
儿女,尤其是海外华人华侨对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具有独特作用。二是港澳台
同胞 ( M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港澳台同胞的认同,香港市民认同理念 ( J4)、台湾
同胞认同中华民族 ( J5)。港澳台是中国的特别地区,港澳台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中国
人认同、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民族复兴等
重大问题,具有特殊意义,须重点关照;关注以上两类人群的认同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
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致。三是中国政府和人民 ( M3)。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具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在全球化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有利于引导他者认同,营造良
好的国际环境。中国不认同一些政治逻辑和政治观点 ( J6),则通过外交话语阐明中国立
场和主张,赢得他者理解和认同。四是外国政府与人民 ( M4)。全球化时代,充分获得他
者认同,利用外国力量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周边国家认同我们外交政策 ( J7)、
各国认同新常态 ( J9)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对于他者认同的高度重视。五
是特殊群体 ( M5)。特殊群体由于在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他们的认同具有引领性、示范
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网络群体政治认同 ( J11),中央政治局同志认同政治准则和
政治要求 ( J17),党员和领导干部认同党组织 ( J18),党员干部理性和情感认同 “两个
维护”( J19),政协委员认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J23),宗教界 “五个认
同”( J41)。信息时代,网民数量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大,互联网是影响政治认同
的重要变量。“网络空间环境多变性破坏政治认同稳定性,网络非主流意识形态挤压主流
意识形态认同空间,网络空间舆论处理不当和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网络空间政治认同消解
都会产生政治认同危机。” 领导干部、政协委员甚至政治局委员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
〔 7〕
参与主体,具有重要榜样作用,他们的政治认同具有示范性,规范他们的政治认同并要求
其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做合格党员,做到 “两个维护”,对于全社会具有重
大影响力。宗教人士具有独特的信仰和价值观,其认同具有复杂性,筑牢其 “五个认同”
与中国提出的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一致性。
(四)认同客体:科学理论、价值理念、中华民族、政策举措、国家、中国共产党
认同客体即认同的对象,不同的认同客体与认同主体之间形成交错的认同关系,影响
主体的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和客体的凝聚力、稳定性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认
同客体主要包括六类。一是科学理论 ( N1)。认同科学理论 ( J1),与十八大以来强调三
8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