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86
文化意义上的 “大一统”,即认同天子的权威性,虽然具有政治认同的意义,但它是诸侯
国君获取权力 “正统性”来源,主要是以礼和乐来表达这种认同的,核心不是强制。然
而,郡县制的 “大一统”之所以称为 “大统一”,它不仅强调礼乐的规训,而且更强调权
力的强制性即驯服。因此,董仲舒的 “帝王之道”强调 “同条共贯” ;王吉所说的 “大
〔 56〕
一统”则是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二者本质上是一样的。班固还说:“汉兴,因秦
〔 57〕
制度。” 现代学者钱穆也认为是 “汉随秦制”即所谓 “秦代是汉代的开始,汉代是秦代
〔 58〕
的延续”。 这实际上最主要的体现就是郡县制上。不过,汉高祖刘邦最初不仅分封了同姓
〔 59〕
诸侯王,而且首先是分封了异姓诸侯王。这是特殊环境下的选择,异姓诸侯王早就拥兵自
重,但绝非汉高祖内心所情愿的事情。然而,异姓诸侯毕竟是因战功或因特殊的政治而成
就其地位的,只是为了暂时安抚那些开国功臣而已,最后都被汉高祖以各种罪名清理了,
从而要履行其白马之盟即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至于同姓诸侯王由于血缘关系
〔 60〕
而对汉朝效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拱卫朝廷的作用,但在高祖以后 “干弱枝强”的问题
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朝廷层面的幕僚就不断提出 “削藩”的倡议。最早提出这项建议
的是贾谊,当时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子四人为诸侯,贾谊 “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
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因此,贾谊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
①
贾谊之后在 “削藩”上更加激进的是晁错。最初为中大夫的时候,晁错就曾向文帝
上疏削藩,文帝也只是听听而已。及至景帝,晁错更是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
郡”。结果,在庞大的诸侯压力和政治反对派袁盎的陷害下,晁错最终被腰斩于东市。 后
〔 61〕
来同姓王七王之乱被平定,诸侯势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但是,同姓王的诸
侯势力依然存在,即便到汉武帝时期,大汉帝国已经推行思想一统 (“独尊儒术”)之策,
主父偃在实践中践行这一主张,他最大的困境依然是如晁错一样是该如何处理诸侯势力。
不过,主父偃采取了隐性的 “削藩”,“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
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纵以逆京师。”因此,他建议武
帝 “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即 “推恩令”。 “推恩令”将过去诸侯王只将爵位
〔 62〕
和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改为可由诸侯王的所有儿子参与封地继承,通过这样的方式稀释
了诸侯的权力,从而使诸侯王无力对抗中央。因此,这是一种隐性 “削藩”。即便如此,
主父偃依然成为刘姓诸侯王的眼中钉,最后依然是与晁错同样的悲剧。从历史来看,诸侯
与中央之间的矛盾,演绎了两汉的历史。换言之,大汉帝国的确承继了秦朝作为政治制度
的 “大统一”,但地方诸侯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在汉景帝时期爆发,“七王之乱”平定
的确强化了中央集权,但西汉末期地方豪强崛起实际上与此前的诸侯与中央政府关系存在
的诸多症结有关。直至隋唐,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由原来的诸侯与中央的紧张关系转变为豪
强与中央的紧张关系。
隋朝统一中国后很快被唐朝取代,在贞观初年,究竟是实行封建制还是郡县制,朝廷
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辩论。这实际上是关于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大臣萧蠫为代表
主张封诸侯以保长治久安,并认为 “封建之有明效也”。 以魏征等为代表则坚决反对分
〔 63〕
封,认为 “若分封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
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因而,这一派力主郡县制。还有以颜师古为代表的则是折中
派,主张 “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相互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
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僚,皆选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
式。一定此制,万代无虞”。 颜师古的主张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 “法令之外,
〔 64〕
不得擅作威刑”,这颇似现代立法之中的 “运用公权,法无授权即不可为”的原则。不
① 司马迁. 史记 〔 M〕 . 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点校二十四史修订本,3034;不过,最初贾谊反对分封的上疏
文帝是高兴的,为此贾谊被文帝提拔为太中大夫。然而,一些诸侯因担心被削去大权而诋毁贾谊 “年少初学,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参见班固撰,颜师古注. 汉书 〔 M〕 . 北京:中华书局,
1962:2221 - 2222.
4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