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83

在这种情况下要实行权力上的 “一统”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当武力征服以后,“一统”
             的方式很快也就转变为以德行来感召天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君
             王德披天下的治国理政内容。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以贤德服人。自轩辕黄帝开始就强调能够获得大位的必须是有德之人。高阳袭位
             于黄帝就是因为 “高阳有圣德焉”;帝喾高辛获袭权位是因为他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
             而天下服”;尧则 “能明训德”;舜乃 “ ?哲文明,温恭允塞”,以致 “天下明德自虞帝
             始”。 成汤以后而至太甲,商朝开始衰落,伊尹努力使政治回归成汤的时代。当太甲重新
                   〔 22〕
             回到朝廷之时,伊尹便把政权交给太甲,但最重要的是,伊尹在告老还乡时作 《咸有一
             德》以告诫太甲:“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始终惟一,时乃日新。” 贤德治国的情
                                                                                           〔 23〕
                 ①
             形到周朝时就已经非常完备了,这主要源于武王问政于箕子,而箕子则以 “洪范九畴”
             献给了武王。“洪范九畴”虽然是以神权政治来构建社会的 “大同”,但它也特别强调君
             王应该 “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以达到德披天下的目的。因此,在周朝近 800 年的
                                                 〔 24〕
             历史当中,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强调文王、武王最初所倡导的德行。例如,《国语》的第一
             篇文章讲的是周穆王征讨犬戎,祭公谋父就极力劝谏和提醒:“先王耀德不观兵” “先王
             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 实际上在 《左传》中即便是描述战争的情况也会强调
                                                〔 25〕
             德的重要性,若无德则亡。到了战国诸侯争霸日益激烈的时期,孟子尤其重视德,而且将
             德阐发了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而以仁为最。《孟子正义》指出:“孟子谓仁政为一
             也”。“疏”则说: “惟有王者布政施教于天下,天下皆遵奉之而后定。孔子作春秋,书
             ‘王正月’,公羊传云: ‘大一统也’。孟子当亦谓此。” 也就是说,孟子所谓 “定于一”
                                                                       〔 26〕
             就是 “定于仁”。 遗憾的是,孟子以 “唐、虞、三代之德”为其 “道”,不合诸侯争霸之
                               〔 27〕
             时宜,在礼坏乐崩以后,以仁、德为政,难以获得 “君”的赏识。 然而,“德”作为国
                                                                                   〔 28〕
             家治理工具,一直是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理想政治追求。
                  二是勤勉于政。如果说 “德”从现实逐渐进入一种理想的时候,而 “勤政”则始终
             是上古时期的政治实践。具有标杆性的人物是禹,禹在为舜的臣子时就已经非常勤勉于
             政,常常向舜帝提出政策建议,其内容被记录于 《大禹谟》中。禹在舜帝时期的政治崛
             起,也正是因为在治理洪灾的时候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此,舜帝赐给了他美玉,以表彰其
             完成的巨大功业。禹建夏以后,依然为政勤勉,但其后人则未必如此。政治历史似乎早就
             存在着某种规律,王朝到了第三、四代往往会出现衰退迹象。自禹而至太康,历经三代,
             便已经完全抛弃了夏禹的勤政传统而贪图安逸。太康出去打猎,结果后羿发动宫廷政变,
             而跟随太康一起的有兄弟五人,在大权旁落之时作 《五子之歌》。其中的内容都是指责太
             康的荒政和沉湎于酒色与游猎的情况,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荒政亡国的反面教材。商朝
             也是一样,成汤之后到太甲为四代,如前文所述,太甲因为懒政以致伊尹不得不强迫他面
             对先祖反思,太甲回朝之后,伊尹作 《太甲》三篇,提醒太甲,“弗为胡成?一人元良,
             万邦以贞”。 意思就是说,要获得诸侯的尊奉,就必须要努力并做到贤良。
                          〔 29〕
                  三是顿纲振纪。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是,在商周时代,神秘主义政治色彩非常浓厚,
             甚至权力秩序主要是靠神秘主义政治来维系的,即通过巫、觋的占卜、占筮来为君王的权
             力提供合法性,而系统化的神权政治就是 “洪范九畴”。但在五帝时期,反而很少有神秘
             主义政治的色彩,相关文献体现的也主要是现实政治实践,至少我们没有在 《尧典》中
             发现有何神秘主义政治的内容。五帝时期主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为此也制定了众多制
             度,从而使政治实践尽可能地制度化。从 《虞书》中的数篇文章来看,五帝时期主要是
             基于自然主义哲学的政治。例如,《尧典》第一部分就要求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来制
             定历法,以教导人们按照时令节气从事生产活动。《大禹谟》中也记录了舜要求皋陶 “明
             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在那时候,政治的刑罚原则就已经非常明确,即 “刑期
             于无刑,民协于中”。 也就是说,使用刑罚是希望最终达到无需刑罚的目的,使百姓的行
                                   〔 30〕
                 ① 编者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 《古文尚书》文献的真实性学界多有质疑,尚存在一些争论。

                                                                                                       1 ·  ·
                                                                                                      8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