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党政研究》2023年第4期
P. 124
会科学版),2019,( 3) .
〔 4〕吕方. 再造乡土团结: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 “新公共性” 〔 J〕 . 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 .
〔 5〕王诗宗,宋程成. 独立抑或自主:中国社会组织特征问题重思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3,( 5) .
〔 6〕高丙中,夏循祥. 社会领域及其自主性的生成 〔 J〕 .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 5) .
〔 7〕邓燕华. 社会建设视角下社会组织的情境合法性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9,( 6) .
〔 8〕〔 9〕耿依娜. 政治营造与社会自主:基层社会组织公共性的生长机制———以 H 市 H 工作室为例
〔 J〕 .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9,( 2) .
〔 10〕朱光磊,陆明远. 中国非营利组织的 “官民二重性”及其监管问题 〔 J〕 . 理论与现代化,2004,
( 2) .
〔 11〕刘威. 超越官与民:慈善事业转型与组织生态重构 〔 J〕 . 中州学刊,2015,( 9) .
〔 12〕黄晓春,嵇欣. 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 〔 J〕 . 社会学
研究,2014,( 6) .
〔 13〕刘耀东. 行政合法性抑或社会合法性: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模式选择 〔 J〕 . 中国行政管
理,2017,( 4) .
〔 14〕贾西津. 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A〕 . 王名. 中国民间组织 30 年———走向公民社会 1978 - 2008
〔 C〕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90.
〔 15〕Qiusha Ma. The Governance of NGOs in China since 1978:How Much Autonomy 〔 J〕 .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2002 ( 3),pp. 305 - 328.
〔 16〕〔日〕长谷川公一. NPO 与新的公共性 〔 A〕 . 佐佐木毅,金泰昌. 中间团体开创公共性 〔 C〕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 25.
〔 17〕于晓虹,李姿姿. 当代中国社团官民二重性的制度分析———以海淀区个私协会为个案 〔 J〕 . 开放
时代,2001,( 9) .
〔 18〕韩小凤,苗红培. 我国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困境及其治理 〔 J〕 . 探索,2016,( 6) .
〔 19〕王诗宗,宋程成,许鹿. 中国社会组织多重特征的机制性分析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14,
( 12) .
〔 20〕唐文玉,马西恒. 去政治的自主性:民办社会组织的生存策略———以恩派 ( NPI)公益组织发展
中心为例 〔 J〕 . 浙江社会科学,2011,( 10) .
〔 21〕〔 23〕赵孟营. 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 〔 J〕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05,( 2) .
〔 22〕H. E. Aldrich. Organizations Evolving 〔 M〕 .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9:230.
〔 24〕〔 25〕高丙中.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 J〕 . 中国社会科学,2000,( 2) .
【责任编辑:朱凤霞】
2 ·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