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117
层治理创新实践提供了观察视角。其三,基于治理情境变化及发展趋势,S 县开展较长时
间的基层治理实践探索并形成一系列有实效的创新性做法,其内在机理具有可复制可推广
的特征。本文所用的资料来源于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2 月笔者和研究团队在 S 县开展的
实地调研。
(一)动因:主体性、变动性和效能性的并联
1. 突出主体驱动以拓展和贯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他们利益诉求关乎社会和谐稳定,长期以来群众诉求自下而上
的表达通道还不够顺畅。社会结构分化以及生产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
主体日益多样性、复杂化。群众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空前增强,利益表达日益觉醒,诉求
数量居高不下,诉求内容更加综合。在利益多元格局下,既有利益诉求渠道与机制难以适
应发展之需。要建立健全便捷、有效、互动的新渠道和新机制,从而着力解决群众利益诉
求多样性与应对诉求渠道有限性和不够高效之间的张力。S 县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
作在此情势下应运而生。
2. 变化的环境驱动基层组织治理困境破解
不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为乡村社会发展及治理转型带来明显活力,也引发若干值得注
意的问题。其一,农村年轻劳动力和基层精英大规模外流,乡村陷入 “空心化”窘境。
村级组织治理往往后继乏人,直接影响乡村社会的治理能力、运行机制、目标和效果。其
二,社会力量的主体性增强但是呈现出碎片化、流动化状态,从而导致主要依靠行政命令
的治理方式越来越难以针对基层实际问题 “对症下药”。村级组织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形
式较单一,既有政策目标和农村居民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村干部的社会嵌入性偏低,与
村之间的关系频度、关系强度有待加强。其三,部分乡村组织 “制度异化”和 “行政失
序”问题愈发明显 ,公共服务供给绩效偏低,突发事件处理与矛盾纠纷化解的水平有
〔 21〕
所不足,变化的环境驱动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与实践。
3. 注重效能导向以激活基层人民调解机制
基层是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的窗口,也是缓冲社会风险和应对不确定性干扰因素的前
沿场域。S 县部分干部群众曾经对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到位,导致齐抓共管的大调解格局构建还不够有力。基层调解工作经费来源渠道有
限,相对缺乏固定的调解场所及办公设备。虽然实施 “以奖代补” “以案定补”激励机
制,但是调解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行业性调解组织不健全,作用发挥有待加强。
一些调解人员法律知识有限,不够熟悉相关政策,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相对偏大,调
解时往往侧重于 “情”和 “理”的运用,而 “德”与 “法”的结合相对不足。这些影响
基层治理效能,进而催生基层改革创新;通过强化作为社会矛盾化解 “第一道防线”人
民调解功能,促进基层善治。
(二)做法:突出组织结构重塑和治理流程优化
1. 以社情民意便捷式收集为前提,筑牢基层治理基础
2014 年,S 县探索建立集 “党的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网格化综合
治理模式。基于社区所辖范围、楼栋分布特点、小区居民人数、党员居住情况,遵循 “因
地制宜、街巷定界、无缝覆盖、科学划分”的原则,划分若干个单位网格,健全 “社区
-小区 -楼栋 -单元 -居民户”扁平化网格治理架构。按照 “ 1 名网格长 + 1 名专职网格
员 + X 名兼职楼道长”的标准打造全面过硬的治理网格服务队伍;借助社区 “大党委”
的平台优势,引导共驻共建各类资源力量下沉到网格共同参与基层治理。注重党组织设置
优化与网格化治理体系的同步建设,统一设置 “社区党支部 -网格党小组 -党员楼道长”
1 · ·
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