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5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115
判断,本文以陕西省 S 县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例,通过构建敏捷治理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的
分析框架,系统探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和实现机制。
(二)敏捷治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1. 敏捷治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契合
科层化治理和运动式治理均是中国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前者源于分工明确和稳定性
强的科层制组织的强制作用和命令行为,通常按照组织常规程序开展各种治理活动,呈现
清晰的层级治理属性和专业分工,但是它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限。后者基于治理
目标和治理能力不匹配,提出一种超越官僚制常规治理、有针对性且密集的行动。它表现
出专项治理的特征,旨在特定时间针对特定问题,权威主体自上而下集中各部门人员、资
源、注意力从而实现对社会问题的运动式回应。相对于科层化治理,它的优势在于治理手
段的灵活应对、整合优化资源配置以及组织扁平化,但是容易引发绩效低下、公权力异
化、中央权威性与地方自主性冲突问题。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迅猛发展的管理实践衍
〔 17〕
生新治理理论,它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参与性和调适性,以有效回应社会转型。
现代社会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层出不穷,公共组织的反应和决断易于滞后于快速变化的环
境。引领基层治理转型要打破政府技术应用的刚性以及解决政府政治势能的持续性难
题。 科层化治理、运动式治理难以积极应对快速变化时代及基层社会的不确定性,这要
〔 18〕
求构建更加灵活、快速、高效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嵌入其中,敏捷
治理注重转换公共治理理念、增强治理效能与韧性,成为优化组织结构与治理流程的重要
思路,进而推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
敏捷治理与科层化治理、运动式治理既有明显区别,又密切联系。敏捷治理作为回应
社会公共诉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它的思想起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制造业和软
件工程行业。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提出敏捷开发理念 ,从而实现对复杂动
〔 19〕
态环境的快速响应和积极调整,它后来被扩展至公共治理领域。信息社会导致以往社会治
理方式逐渐失灵,迫切需要新的治理范式,从而缓解快速变化的治理问题与滞后的公共组
织反应之间的矛盾。《敏捷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政策制定的重构》报告首次把敏捷
思想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提出 “敏捷治理”概念。 它被视为一套具有柔韧性、流动性
〔 20〕
和灵活性的行动或方法。敏捷治理拥有参与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回应性以及以人为本
的特征。它在治理目标、治理机制、治理流程和治理体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基层社
会治理新趋势。
本文认为,敏捷治理指的是公共组织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下,突破传统治理的惯性,通
过重塑治理结构和优化治理流程,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快捷、
灵敏、高效能的治理方式,从而推动基层社会良性运行。它并不是否定科层化治理和运动
式治理的制度逻辑,而是在基层治理领域对二者的有益补充。其一,在敏捷治理模式下,
治理主体不局限于政府,而是让更多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基于多元协同与积极合作从而
突破科层组织管理碎片化的痼疾,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其二,敏捷治理不是一蹴而就
的,它强调治理过程的动态性;它更加注重快速识别、精准分析治理环境的复杂多变,并
预测其发展趋势和潜在影响,据此及时调整治理措施,迈向治理目标。其三,与既有以职
能划分为导向的治理方式相比,敏捷治理的主要差异在于治理半径的拓展性。它为快速变
化的组织环境作出持续准备,并从变化中迅速而灵活地汲取智慧、加以改进,从而增强环
境变迁的高度自适应性。基于中国场景的敏捷治理强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追求
人民性的价值依归与效率目标的深度融合,进而使社会治理更具有包容性和适应性。
2. 基于敏捷治理理念的分析框架构建
1 · ·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