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102
包容社会不断生长的参与需求。中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仍然面临低度参与、被动参
与、无序参与等难题,随着权利均等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如果参与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
引导和满足,则社会情绪有可能走向不利的方面。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和发
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谓一体两面,实践中,就落实为一种党建引领、多元协同的合作治理
模式。因此,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政治基础在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其活力源泉在
于多元社会力量对公共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继而形成的长效、稳定的参与机制以及理
性、负责的参与精神。其次,必须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层次有机秩序,为 “美好社会”
奠定坚实的基础。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通过良好的治理实现了 “秩序”与 “活力”的动
态平衡,但这种秩序仍包含较为浓厚的机械主义、管制主义色彩。未来社会的有机秩序应
当是政治秩序、法律秩序、道德秩序的有机统一。这要求执政党持续进行自我革命,始终
确保自身品质以及同社会的紧密互嵌关系;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快速迈向法
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积极
公民,建设社会共同体,推动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最后,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激发社会活力,创造人人都能实现梦想的机会,推动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
展。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永恒主题,中国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应当致力于
营造一个能使每个人的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使人民在持续的发展中拥有获
得感、幸福感,建立信任和认同。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其根本特征是
坚持党的领导,本质属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本形态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
局。
〔参考文献〕
〔 1〕〔 14〕〔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4 卷 〔 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123 - 124,65.
〔 2〕〔 11〕〔 21〕费孝通. 美好社会与美美与共:费孝通对现时代的思考 〔 M〕 . 北京: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2019:290,292,299.
〔 3〕周恩来军事文选: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5 - 86.
〔 4〕毛泽东传 ( 1893—1949)〔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7.
〔 5〕〔 6〕周恩来选集:下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439.
〔 7〕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 8〕习近平.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 N〕 . 人民日报,2014 - 01 - 01.
〔 9〕阮博.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密码 〔 J〕 . 理论探索,2022,( 5) .
〔 10〕李友梅. 我国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分析 〔 J〕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 2) .
〔 12〕汪民安. 现代性 〔 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0:6 - 7.
〔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3.
〔 15〕〔 16〕〔 17〕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8,373,195 - 196.
〔 18〕张博卡,刘靖北.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演进与内在逻辑 〔 J〕 . 理论视野,2022,( 9) .
〔 20〕习近平.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N〕 . 人民日报,2015 - 09 - 29.
〔 22〕“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 〔 N〕 . 人民日报,2022 - 07 -
17.
〔 23〕胡锦涛. 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 J〕 . 理论参考, 2005,( 3) .
〔 24〕〔法〕卢梭. 社会契约论 〔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1.
〔 25〕汪仲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 〔 J〕 . 政治学研究,2022,( 4) .
0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