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3年第3期
P. 97
裕的,到那时就能更好地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 。
〔 17〕
十分明确的是,进入新时代以来,追求和谐共生、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
经成为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奋斗
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 “两个大局”,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打
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
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
〔 18〕
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社会治理
事业,是党和国家造福人民、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政治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经过一代代接续努力,以前贫困的人们,现在也能吃饱肚子、穿暖衣裳,有学上、有房
住、有医保。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让大家过
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 19〕
新时代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
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
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是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此外,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重
要文件精神来看,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价值面向包含和谐、美好、富裕、民主、平等、法治
等普世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
人类的共同价值” 。但辨析于 “名”“实”之间,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概念具有显著不
〔 20〕
同于其在西方社会中的内涵。正如费老所说,现代化的本质应当是 “当代世界中人际关系
的新发展”,人类应当从 “相互交往中获得对自己和 ‘异己’的认识” 。在这里,费老
〔 21〕
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迥异于西方 “个体主义”的现代性视角,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应当
是 “关系”的现代性,现代性绝不仅仅止于强调个体理性,而是应当回到社会本质,着
眼于建立现代性的社会关系。因此,真正值得向往的现代社会绝不是精于计算的利己主
义,而是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 “社会主义”。与此相适应,
中国的社会治理也不应立足于社会主体之间基于纯粹理性计算的博弈,而是在党建引领的
基础上基于集体本位主义和共同体生活充分创造合作,党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美好社
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
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促进各族群众手足相
亲、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 。
〔 22〕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
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
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
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这里的民主,不是指一人
〔 23〕
一票的票决民主,而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不会像卢
梭批判的那样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 ,而是拥有多种
〔 24〕
途径参与管理社会的共同事务。这里的平等也不是简单的所谓 “机会平等”,而是在确保
机会平等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的实质平等,是扶贫路上 “一个也不能落下”的政治承诺,
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法治是西方文明的瑰宝,但西方的法治所具有的那种抽象主义、
程序主义、专业主义特征也并不符合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逻辑与现实 。中国着眼于建
〔 25〕
5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