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60
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实情感、反映人民的心声和真实诉求。三是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产品
的质量和品味。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以及其他社会生活的引领,主要是通过精神文化产品
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给人以价值引导和审美启迪。因此,必须要处理
好精神生产同市场经济的关系,不能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不能为了赚钱、为了流
量、为了博眼球而脱离现实、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低级恶俗、粗制滥造,也不能急功近
利、投机取巧、千篇一律、模仿抄袭。四是要正确引导网络精神生产。随着互联网技术和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和阅读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精神文化
产品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消费形式,同时也涌现出大量新型的精神生产组织和群体。
对网络精神生产要加强监管和引导,使其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事业发展是关键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
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
益的主要途径。一是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
设施建设,完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使人民群众广泛享
受到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要注重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加大对公共文
化资源相对贫乏的基层和农村的投入,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尤其是通过打造共建共享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普及文化知
识,体现人文关怀。三是要推动公共文化共建共享。文化事业的本质在于公共性和普惠
性,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与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公益
性文化事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各级政府部门转变职能,使其从主办公共文化的 “业务员”
转变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 “服务员”,逐步建立完善发展公共文化的政策和引导机
制,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所有人都能自由平等地参与
文化的生产与创造,所有人都能充分平等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广大群众也要转变观念,
从单纯地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转到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上来,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共
建共享。
〔参考文献〕
〔 1〕习近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 J〕 . 求是,2021,( 20) .
〔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 4〕〔 5〕〔 7〕〔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158,535,192.
〔 6〕〔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9,300.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7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9.
〔 10〕邓小平文选:第 2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7.
〔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 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
〔 12〕〔 13〕〔 15〕〔 1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 〔 M〕 . 北
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15, 153, 137, 115.
〔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 〔 M〕 .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 18〕庞立生. 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 〔 J〕 . 哲学研究,2012,( 2) .
【责任编辑:刘彦武】
9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