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58
自信不断增强。
(三)形式层面的差异性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带有一定差异性、层次性和个性,不是整齐划一的 “均贫富”。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发
生根本改变,因而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阶层之
间在精神生活富裕程度上的差距必然会长期存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取到了长足进步,原来那种文盲半文盲人数较多、教育文化比较落后的面貌已经得到
根本改变,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
趋旺盛,并且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对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撇开上述因素,精神生活也不可能完全实现同等程度富裕。这是
因为,作为精神生活主体,每个人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知识结构、人生阅
历、先天禀赋等方面都不一样,这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个体对精神文化产品
会有不同的偏好。即便是相同的精神产品或精神资源也不会带来相同的精神体验,也就是
说,不同的个体即使占有和消费相同数量与质量的精神产品或精神资源,他们的满足感、
获得感、愉悦感即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马克思所说的,“忧心忡忡
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
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 。事实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不排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 17〕
上的差异性、层次性和个性,反而正是这种差异性、层次性和个性而非齐一性才是实现精
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才确证了人民在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四)过程层面的渐进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精神生活发
展归根结底要受物质生产方式制约,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事业各方面都有
了长足的进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具备现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对于仍处于并将长
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来说,这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
面,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需要经历较长
的时间来积累和沉淀,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素质的
提升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等方法实现 “十年树木”,但思想道德
素质、精神境界提升却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 “百年树人”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
还经常会因为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反复。此外,精神生活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身
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即便是一些落后的、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社会意识形
式,也都有其自成系统的、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具有稳固的历史传承性,完全取消这些
社会意识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同样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既需要全体人民长期不懈的
努力,也需要不断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价值观引领是根本
精神生活以物质生活为基础,在根本上受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但不是完全服膺
于和统一于物质生活,而是始终超越于物质生活,起到 “进一步解释和规定、引导和提升
物质生活,从而赋予生命和生存以精神的和生活的意蕴”的重要作用。 精神生活对物质
〔 18〕
生活的超越性决定了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核
7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