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56
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有些人物质生活富足,但精神世界却非常贫瘠。因此,大力发展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更多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资源,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
活的文化期待,是紧紧扭住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践需要。
(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文化繁荣兴盛之本。中华民族
要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
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既需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需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改革开放之
初,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
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民族复兴,说到底是文化复兴。中华文化要走在世界的前列,
〔 10〕
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创造力、公信力和引领力,必须要以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
民为依托,必须要以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普遍提升为根
基。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之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
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
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
〔 11〕
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只能由人民群众来完成。习近平
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
久。”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杰出人物的创造性活动,更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
〔 12〕
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
质、民主法治素质等,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各项权益,筑
牢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增强文化自信之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坚定
认同,它根基于对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对自身文化
的深刻反思。“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
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
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 13〕
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程度,使人
民群众普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才能不断增强
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使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深沉。
(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带领人民成
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
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具有明确的社会主义属性。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
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
后,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同时,还要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对社会风尚和精神
风貌的正确引领。因此,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艺术等事业,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
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应有之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秉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和普惠是其基本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5 ·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