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党政研究》2022年第5期
P. 59

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它承载着一
             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
             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同时又 “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自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
             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想
                 〔 19〕
             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状况,各种观念和思潮纷繁复杂、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
             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引领,才能有
             效整合日趋多元多样、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确保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沿着
             正确方向不断推进,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信念支撑,为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丰润的
             道德滋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教育机制优化是基础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

             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
             文化素质,一是要注重自然科学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通
             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尤其是在中小学加强科学教育,树立尊
             重科学、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念,培养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开拓创新的
             科学精神;二是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
             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理论创新
             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发展中的紧迫问题和人民群众
             普遍关心的深层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三是要注重审美教育,
             要以艺术和各种事物中一切美的形式美化人民的心灵、语言和行为,提高全民族的审美格
             调和文化品味。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是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
             风,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二是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三是要不断加强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
             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四是要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重
             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文化价值
             观。
                  (三)精神生产繁荣是重点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创作生产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一是要在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精神文化产品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也要有
             文化的传承和借鉴。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
             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以积极开
             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
             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和遵循精神生产的基本规律,创作
             生产更多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
             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文化产品形成和发展源泉,因此,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与
             生产必须要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反映时代要求、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实践、反
                  8 ·  ·
                 5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