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5

党 政 研 究  2021 4









                     面向失能老人的治理: 基于场域转换的视角




                                                  李  丹  侯  森








                      〔摘要〕中国现有 4000 万失能半失能老人,如何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提升其生活
                  质量,不仅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难点与痛点,也是重要的社会治理问题。本文从场
                  域转换这一微观视角出发,以失能老人为中心,考察了家庭与机构养老场域存在的差异,揭示
                  了机构养老的社会心理机制,发现由家庭到机构转换引致的失能老人黏连与剥离、主人与客
                  人、私人与公共三组矛盾,提出了家庭、机构及社区的整合治理对策:机构嵌入社区、健康赋
                  权、保护老人的私人空间以及摒除对失能的偏见与歧视,以期实现失能老人在机构中的善养。
                      〔关键词〕失能老人;养老场域;惯习;社会心理机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21)04 - 0104 - 08




                 一、问题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了 “健全以
             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明确
             将机构养老定位由 “补充”转变成 “充分发展”,并要求扶持引导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
             老年人长期照护。 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结果,至
                                〔 1〕
             2018 年底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约 4000 万,在传统的家庭照护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社
             会化的机构照护日益成为失能老人家庭的 “刚性需求”。然而从供给侧看,这种庞大的刚
             性需求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满足———仅有 9. 69%的失能老人由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或保姆照
             料,家庭仍然承担着 90%以上的照护供给,并面临子女照料缺失、配偶照料艰辛的困境
             (王震 ,2018;唐敏 ,2018;李彦洁等 ,2017)。我国现阶段提出 “机构充分发展”
                    〔 2〕
                                                          〔 4〕
                                    〔 3〕
             的政策目标,正是在于积极推动机构的专业化服务及资源优势能够引领、指导、管理并融
             入社区居家照护中,形成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养老服务治理体系,进而解决好失能失
             智老人的养老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心理资本建设研究”( 19BRK012)
                 〔作者简介〕李丹,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森,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65。
                  0 ·  ·
                 1  4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