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0
慢,构成了城市治理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相应形成了打造 “减速带”“慢生活”“慢城
市”的努力。许多城市都开始重视对于 “慢生活”的打造,他们多以开放式景区的形式
呈现,如南京的高淳区、厦门的鼓浪屿、成都的宽窄巷子、云南的丽江古城以及杭州的西
湖等,都注重以开放式景区的形式,聚焦于图书馆、公园、电影院等休闲场所的建设,让
人们慢下来,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多的城市打造了城市的 “绿道”和 “慢道”,如截至
2020 年烟台市市区绿道累计达到 243 公里,建设了 80 公里的慢行系统,各种休闲长廊与
观景平台让人们可以惬意地享受 “慢生活”。 通过倡导慢生活理念,为慢生活提供相关的
〔 8〕
设施,城市治理正在重新调整城市的时间图谱,寻求快与慢的平衡。
(三)推动 “对话化”
长期以来,城市管理着眼于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沿袭以政府为中心的管理模
式,习惯于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甚至领导者个人说了算,公共决策及其执行的过程看上去
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节约时间,富有效率。许多城市管理工作或建设项目也都有这样的
特点,频率、节奏和速度都非常快,比如常见的 “ 5 + 2”和 “白加黑”的节奏。但面对
日益分化的社会利益格局,单边主义的治理形态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广泛的矛盾冲突,其中
多元社会主体竞相登上利益博弈的舞台,衍生出大量错综复杂的 “老大难”问题。这些
情况不仅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也拉长了问题解决的时间,尤其在城市基层社会,各种
资源要素高度密集,利益边界交错嵌套,社会矛盾纠纷很多,解决起来也非常棘手,比如
楼上楼下的邻里纠纷导致震楼器开了 5 年之久。
〔 9〕
因此,在城市治理中,快未必能解决问题,甚至快本身就是问题,也制造了问题,所
以这就要求以更加平和而柔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包括广泛建立协商对话机制,搭建
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平台,让人们坐下来交流对话,让不同的利益都得到表达和伸张的机
会,推动利益各方达成共识。多元主体的参与增加了交流对话的环节,拉长了问题解决的
时间,减慢了城市治理的速度,甚至是造成了 “内卷化”的后果, 看上去也许缺乏效
〔 10〕
率,但由于其能更好地促进利益平衡,提高城市治理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接受性,从
而减少矛盾冲突的扩大化,提升城市治理的民主化水平。
(四)设置 “冷静期”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动辄数百万上千万的人口规模,GDP 总量
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城市就像是高速运转的巨大 “怪兽”,将各种东
西都卷入到城市体系中来,不断制造出光怪陆离的城市景象。个人俨然是微不足道的存
在,淹没在漫漫的人海之中,深陷于以加速为主旋律的城市节奏中,经常的情况是找不到
方向,丧失了理智,迷失了自我。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加速的思维,将自己打造成了肉体的
“加速器”,奔跑在满足欲求的道路上,竭力去发掘时间的 “红利”。在高度紧张的城市生
活中,理性似乎成了人生的奢侈品,深思熟虑成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浮躁、喧嚣和冲动反
而成了日常生活的基调,以至于内心的躁动不安与行动的摇摆不定相互强化,头脑发热就
仓促做出了决定,不经思考就冲动地做出了选择,然后刚刚做出了选择又马上开始懊悔。
由此而形成的各种问题,比如消费纠纷等,也构成了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
因此,无论是为了解决城市社会的问题,还是着眼于调适城市生活的节奏,都应该更
多地引入和激活理性资源,减缓人们日常生活的节奏,给各方面更多从容思考和行动的时
间。这些改革集中体现在所谓设置 “冷静期”的制度创新中,比如在夫妻离婚时,设置
了强制双方暂时分开考虑清楚后再行决定是否离婚的离婚冷静期;在购物方面,创设了让
消费者在合理期限内无条件退货的消费冷静期;在私募理财产品销售方面,调整资金募集
的环节和程序,规定不少于 24 小时的投资冷静期;金融企业还推出 “七天贷款冷静期”,
9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