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97

部门的数据共享,推进业务流程和服务项目的标准化,实现不同业务系统实时互动交流,
             这就缩短了政务办理的时间,加快了政务处理的速度,提高了公共服务的效率。
                  各个城市都依托信息技术推进城市治理创新,比如上海市的 “一网通办”和浙江省
             的 “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实现了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和实时流转的办理方式,开启了
             “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数字治理新模式;如在医疗、教育、文化、诉讼、金融等方
             面,许多城市均开设了 “一站式”服务,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加快了政务办理的
             速度,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其中,行政审批事项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通过 “窗口受理、
             内部流转、限时办结、一体循环”的运行模式,加快了政务办理的速度。比如天津滨海新
             区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实现了全链条、闭合式、整体性的 “车间式流水线”审批,
             大幅度提高了审批服务的效率,平均办结时间仅为改革前的 1 / 4。
                                                                                 〔 5〕
                  (二)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公共服务是城市紧凑式空间的标准配备,也是高度专业化的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内在要
             求。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构成了城市美好生活的基本要件。
             如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公共服务涵盖交通、医疗、教
             育以及养老等广泛的领域,政府承担着公共服务的庞杂责任,尤其是经常还要大包大揽、
             亲力亲为和上门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带来了拖延、低效和敷衍等问题。长期以来的实际情
             况是,公共服务的需求巨大,公共服务的缺口或短板很多,但公共服务的供给却严重不
             足,而且公共服务资源的错配也非常普遍,供需之间的匹配度比较低,尤其是受到主观和
             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共服务的可达性程度很低,获得服务的过程非常繁琐,以至于公共服
             务的体验感很差,获得感和满意度都很低。
                  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不仅是指公共服务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而且要求公共服务的生
             产和供给应该是具有回应性、敏捷性和可及性的,后者就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的速度上,
             具体包括快速响应、供需匹配、快速送达和方便获得。大量的城市治理变革实践都包含了
             加速公共服务供给的目标,比如拓宽民意渠道,及时获取民情民意信息,推动公共服务供
             需双方的对接;实施打通 “最后一公里”或 “最后一百米”等改革,拉近与服务对象之
             间的距离,降低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及其损耗;打造 “十五分钟生活圈”或 “十五分钟服
             务圈”,优化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提供更加丰富和可得的公共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搭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零距离服务,减少排队与等候等。
                  (三)压缩城市治理的过程
                  城市治理是非常复杂的,包含了决策、执行和评估等诸多环节,各个环节内在相通,
             相互衔接,又相互独立,有所区分。通常的情况是,政策议程非常拥挤,公共决策往往遥
             遥无期,导致很多亟需的政策法规却迟迟难以出台,形成大量的真空或空白地带;“上有
             政策、下有对策”,执行的过程包含大量的梗阻难题,社会多元参与加剧了执行过程的不
             确定性,执行力弱和执行偏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评估是引导和监控治理过程的重要技术,
             但很多治理项目的评估往往是跟不上项目实施的进程和节奏,评估结果空洞虚无,流于表
             面,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由此,城市治理的过程是松散的、随意的和粗糙的,漏洞百
             出,不仅很难满足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更放任和助长了问题的蔓延。
                  随着城市运转的加速,城市治理也持续加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缩减城市治理的环
             节,打造更加简洁和紧凑的治理体系,降低系统迟钝和延滞。这方面的实践主要是:( 1)
             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使城市管理者能快速接收到问题信息,提高公共决
             策的响应性;( 2)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包括城市 12345 热线,打通官僚体制的层级限
             制,压缩官僚体制内部流转的成本;( 3)梳理不同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河长制或路长
                  6 ·  ·
                 9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