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7
配。因此有必要将失能老人机构养老问题置于场域理论视野中,进而将失能老人个体的主
客观与家庭、机构的主客观统一起来,以消除原有的二元对立,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失能老
人内在的 “未被表述”出来的本质需求,确定机构与失能老人需求之间的潜在差距,为
实现老有善养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治理切口:场域的差异和惯习的脱节
布迪厄认为惯习与新的场域相遇,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新的境遇
(环境、机遇和限制)与惯习最初被内化的环境十分相似,惯习就会比较顺利地进行社会
再生产。第二种情况是,新的环境与最初被内化的环境之间的差别不大,惯习也会随之调
整。第三种情况是,新的环境与最初被内化的环境有显著的不同,惯习与场域之间就会出
现 “不合拍”或 “脱节”现象。而失能老人惯习与机构场域的脱节会导致失能老人的不
适应、反抗、焦虑和机构养老满意度降低。那么失能老人惯习与机构场域是否脱节?脱节
的表现形式是什么?这是解决不同场域养老治理问题的核心切口。
判断失能老人惯习与机构场域是否脱节,首先是要明确家庭养老场域和机构场域存在
何种差异。机构场域本身是经济场域的附庸,其核心资本是经济资本,从本质上来说养老
机构场域是依靠以照护服务买卖为要务的行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维持的。付费是失能老
人进入机构场域的主要手段,是一种门槛或者说是分离器,一方面将有意愿但是却交不起
费的失能老人阻止在外,另一方面进入场域的失能老人又以缴费的多寡享受优劣不等的服
务,比如房间的大小、居住人数、环境优劣、照护等级等项目。家庭场域的维持则依靠的
是行动者之间的亲密情感关系,亲密意味着行动者彼此间的熟识、信任与照料,情感则是
在婚姻、血缘还是基于各种资源和照护的亲密关系中穿插的关键主线。家庭的核心资本是
情感资本,而经济资本只是他们实现情感寄托的一种工具。经济支持对于家庭关系的存续
与发展是必要的支撑部分,但即使家庭成员不从事经济生产活动,没有相应的收入来源,
甚至身体条件不足于自理时,家庭成员还是要负担起照护责任,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因
此断裂。
由于家庭场域和机构场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可以推断失能老人由家庭场域进入机构
场域会出现布迪厄所说的第三种情况,即惯习与场域的脱节。这种脱节现象具体可体现为
如下三种情形。
(一)黏连与剥离:两种矛盾的交织
失能老人初入机构场域所表现的惯习脱节现象,其实是原有惯习与新入场域之间的矛
盾。在此讨论黏连与剥离的矛盾只是其中之一,并且该矛盾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
首先是显性矛盾,即机构物理空间的剥离和失能老人期望与家庭黏连的矛盾。家庭在
老年人的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不仅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物质支持,更是老年人
情感寄托的场所,是老年人与家庭成员联系的最主要场域。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乡土社会
的人际关系是同心圆状的差序格局网络,亲属关系是距离圆心最近的一种关系。 并且,
〔 21〕
随着老年人在社会中其他角色的弱化,他们对于家庭的亲密关系越来越重视,儿孙满堂、
承欢膝下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期望。我国老年人仍然主要依靠儿女养老,在思想上仍然存在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然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说,居家养老却存在困境。一方面,家庭
的经济、服务提供功能或存在弱化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自理功能的部分或全部丧失,
〔 22〕
家庭成员必须付出巨大的成本来照料老人,相比于经济压力,照料失能老人带来的精力上
的损耗更让家庭成员无力承受,因而选择机构养老照护日益成为迫不得已的 “刚需”。虽
然机构能让家庭成员从繁重的照料中解脱出来,且能给失能老人更专业、细致的照护,但
0 · ·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