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11
(四)摒除对失能的偏见与歧视
目前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对 “失能”的偏见或歧视。在整个社会场域——— “元场域”
中对于 “失能老人”已经形成某种刻板的负面印象,比如无用、乖戾、负担等。相关数
据显示,在我国失能老人总规模中,轻度失能老人占比为 84. 3%;中度失能老人占比
5. 1%,重度失能老人占比 10. 6%。 诚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所说,“老年人的优势不是
〔 32〕
体力、活动或身体的灵活性,而是深思熟虑,性格与意见的表达。这些品质与能力不但没
有随年老而丧失,而是益发增强了” 。因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将失能老人看作社会的负
〔 33〕
资产,而应更多地学会尊重并欣赏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坚韧的意志和毅力以及智慧的意
见表达。从宏观层面而言,只有改变社会中对失能老人的偏见或歧视,也即是惯习,才能
让失能老人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与关爱,也更有助于他们的康复。从微观而言,个人只有
在早期的社会化中消除对于失能老人偏见的惯习,才能在自己步入老年期后更淡定从容地
应对失能的风险。
五、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在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顾政策的国际共识》( 2000)中提出,“长期照
顾是由非正式提供照顾者和 /或专业人员开展的活动系统,以确保缺乏完全自理能力的人
能根据个人的优先选择保持最高可能的生活质量,并享有最大可能的独立、自主、参与、
个人充实和人类尊严” 。面对我国日益深度老龄化、高龄化进程,失能老人规模将持续
〔 34〕
扩大。如何构建有效的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特别是面向失能老人的治理方案,是当下严峻
的社会治理课题,也是未来长期的挑战。家庭、社区与机构融合发展,多元主体互动,场
域优势互补,在满足老人安全健康需求的同时,深度关照老人未被满足的心理与精神需
求,是确保老人生命尊严的必由路径,也是实现马克思提出的 “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 N〕 . 人民日报,2019 - 11 - 22.
〔 2〕王震. 我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J〕 . 中国医疗保险,2018,( 9) .
〔 3〕唐敏. 失能老人养老服务的理论模型、系统构成与支持体系 〔 J〕 . 社会保障评论,2018,( 2) .
〔 4〕李彦洁等. 农村失能老年人照顾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 J〕 . 全科护理,2017,( 1) .
〔 5〕陈友华. 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 〔 J〕 . 人口学刊,2012,( 4) .
〔 6〕肖云,随淑敏. 我国失能老人机构养老意愿分析———基于新福利经济学视角 〔 J〕 . 人口与发展,
2017,( 2) .
〔 7〕王莉莉. 中国城市地区机构养老服务业发展分析 〔 J〕 . 人口学刊,2014,( 4) .
〔 8〕张文娟,魏蒙. 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 〔 J〕 . 人口
与经济,2014,( 6) .
〔 9〕肖云,汤小燕. 提高民办养老机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能力研究 〔 J〕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
版),2015,( 2) .
〔 10〕〔 32〕景跃军,李元. 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 〔 J〕 . 人口学刊,2014,( 2) .
〔 11〕王黎等. 养老机构失能老人护理服务内容及实施者资质的研究 〔 J〕 . 中华护理杂志,2014,
( 11) .
〔 12〕青连斌. 我国养老机构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初步分析 〔 J〕 . 晋阳学刊,2017,( 1) .
〔 13〕李运等. 居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失能现状及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 J〕 . 中国老年学杂
1 ·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