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70

忽略其他范式将导致片面的观点。从经验上来说,东亚早期的民主进程中,矛盾范式较兼
             容范式准确得多。然而,矛盾范式夸大了儒学的消极面并忽视了儒学与民主的兼容面,因
             此忽略了儒学为民主进程可能做出的贡献,它同时遮蔽了混合范式的前景。
                  兼容范式有其优势:它带领我们着眼于儒学中支持民主事业的丰富思想资源,并帮助
             我们创造儒学的建设性转型。然而,它可能在这个过程中 “曲解”西方的民主思想以及
             中国的本土思想。当兼容范式赞美儒学与民主表面上的一致性时,它将民主作为最终目标
             的假设视作理所当然,儒家文化最终将聚合于西方民主当中。
                  混合范式在检讨现实世界中的混合性实践中超越了矛盾范式和兼容范式。它捕捉并反
             射出了复杂的现实。可是它又缺乏对混合范式中占支配地位要素的明确以及对不同要素在
             现实中是如何运作方式的明晰。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混合范式。
                  批判范式超越了矛盾范式与兼容范式。它提供了一种新鲜的视域并扭转了对儒学对民
             主的消极作用与次要作用的传统看法。它也重建了儒家民主政治。不过,现实世界中儒家
             民主政治理想蓝图的实际构建要复杂得多。它可能带来一种新的危险,即对于批判范式的
             过分简单化理解可能使其被运用于适应权威国家的偏好。这种情况的发生将进一步确实矛
             盾范式的正确性。批判范式将在实践中如何展开仍有待观察。它是否会发展成为革新的制
             度取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努力。他们不应当仅仅谈论抽象的儒家民主理论,而应当致
             力于诸如儒学传统与审议性民意调查方法相结合的一系列社会实验。对批判范式的最终检
             验是其能否支持中国真正的民主进程及其能否成功地解决西方民主实践中的问题,并发挥
             纠偏功能。
                  四种范式在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矛盾范式的功用在于它强调了儒学与民主
             之间的张力,这导致了对儒学的抛弃和对民主政治最基本底线的捍卫。其优点是在无妥协
             和非失真的情况下落实西方民主思想和制度。在兼容范式中,儒学的贡献得到了强调,并
             尝试在儒家传统中寻找朴素的民主观念。批判范式扮演了双重且不一致的角色:它一方面
             发展并促进了一个理想型的儒家民主政治,另一方面它可能被狭窄的民族主义所利用,而
             抑制民主的发展。混合范式以融合儒学与民主的不同要素从而创设出某种适应国情的制度
             为目的。在这种范式下,参与者常常根据国情或地方知识设计并完善某种民主制度,使之
             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是最富创造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 1〕Joseph Chan, Democracy and Meritocracy: Toward a Confuci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4,no. 2 ( 2007),pp. 179 - 193.
             〔 2〕Samuel P. Huntington,Will More Countries Become Democratic?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9,no. 2
                  ( 1984),pp. 193 - 218.
             〔 3〕Francis Fukuyama,Confucianism and Democracy,Journal of Democracy 6, no. 2 ( 1995), pp. 20 - 33.
             〔 4〕Shu - Hsien Liu,Democratic Idea and Practice:A Critical Reec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34,

                  no. 2 ( 2007),pp257 ! 275.
             〔 5〕〔 6〕〔 15〕John Makeham,Lost Soul:Confucianism,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Cam
                  bridge: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8:265,197.
             〔 7〕William Theodore de Bary,The Liberal Tradition in China,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3;

                  Andrew Nathan, The Place of Values in Paul Cohen & Merle Goldman Cross - Cultural Studies: The Exam
                  ple of Democracy and China,in Schwartz eds., Ideas across Cultures: Essays on Chinese Thought in Honor
                  of Benjamin 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 293 ! 314; Edward Friedman, Democrati
                  zation: Generalizing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 in Edward Friedman ed., Politics of Democratization: Gen
                  eralizing the East Asian Experience,Boulder:Westview Press,1994,p. 27 ! 28;Baogang He,Dual
                  0 ·  ·
                 8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