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113
贸易行为如出一辙,其本质都是在国内完成原始积累而强大起来的工商业资本家谋求更广
阔的市场与更丰富廉价的要素。从政府 -市场关系的角度讲,美国的这一发展路径是以成
熟的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政府利用国际关系与军事力量进行挟持,为本国市场主
体打开全球更广阔市场的模式,但在国内市场却以 “自由放任”为主、政府只有在危机
时期实施必要干预和救助政策的模式。事实上,这并非美国发展历程中的一贯模式。在英
国取得全球霸权从而推行自由放任政策的 19 世纪,美国则基本采取的是以强政府干预为
特征的保护主义政策,实行高关税并致力于 “内部改善”,使得国内工业迅速成长起来。
尽管 “美国学派”的政策思想被后来的美国经济史学家刻意淡化,但是这一主张强政府
干预和保护主义的 “美国学派”的政策框架才真正奠定了美国成为新一任霸权国家的经
济基础。 “美国学派”具有技术乐观和孤立主义特征,认为自然科学与技术可以使得生
〔 1〕
产呈现报酬递增,因此不主张扩展边疆与国际贸易。然而,当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工
业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保护主义政策之下已经发展成熟,取代英国占据了霸权国家的地位,
巨大的海外利益诱惑使得 “美国学派”的思想被抛弃,为资本帝国主义全球扩张而辩护
的自由主义思想重新占据主流,美国自此才进入了新自由主义学派主导的历史阶段。
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而言绝非有利无害。2008 年
金融危机爆发、制造业衰落和大量外移导致产业空心化,由此产生了大量失业人口,失业
率、贫困发生率和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大使美国开始反思,促使其实施高端制造业回流政
策,其他发达国家为推动经济复苏与促进就业,也相继确立了产业扶持政策。在特朗普执
政期间,“逆全球化”的保护主义与民粹主义战略再次成为主导,美国开始对处于竞争关
系中的国家频频发起贸易战和技术战,同时美国政府以平衡国内发展、缓解内部矛盾为主
要目标,开始对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实施频繁的干预,有时甚至不惜以破坏自由竞争
原则和市场法治原则为代价。这些都标志着美国在新的全球化趋势下 “政府 -市场关系”
的重要转折。与此同时,全球化趋势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国际上出现
了大量 “去全球化”的呼声,全球化的话语体系出现了严重分化。
〔 2〕
中国自改革开放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以来,得益于土地辽阔、人口密集、资源丰沛以及
对外资的优厚政策,成为各国资本竞相投资的沃土,迅速发展成为 “世界工厂”。市场机
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活力的不断激发为中国带来 “增长奇迹”,然而这种增长也存在着结
构不平衡和可持续性弱的内在问题。2005 -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 60%以上的
峰值,然而在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仍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依靠低工资和廉价资源获取竞争
优势。2010 年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释放转折点的 “新常态”时期,在这一新形
势下,中国致力于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级,鼓励技术创新,努力促进产业链向高端
演进并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传统发展路径的高度惯性,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的
进程始终较为缓慢,出口依赖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自主创新动力始终不足,
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高端化面临瓶颈制约。当前全球化新趋势既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
的压力,但同时更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增长机制转换提供了 “倒逼机制”,中美贸易战
的不断升级叠加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产业链中断,导致 “逆全球化”趋势凸显,为我国提
供了进行彻底的内部变革的历史契机和内在动力。在这一节点上,中央提出 “以国内大循
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旨在把握这一历史契机,将
内部改革进行到底,彻底消除影响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从而在更高的起
点上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立,并在更高的层级上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与竞争。
〔 3〕
二、厘清政府 -市场关系是实施双循环战略的基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基于对全球化新趋势的审慎判断而做出的中长期战略决策,
2 · ·
1 3